1背景概况
党的十九大、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均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用联动的新型产业创新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园区和谐、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创意产业园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1)园区尚未建立起综合的园区服务平台,未能形成园区企业资源共享机制,缺乏交流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普遍;
(2)园区的服务未能充分挖掘企业和用户的潜在需求,目前园区服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租赁服务和物业管理,园区智慧化能力有待提高;
(3)园区对创业型企业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很多创业者对公司注册手续和各种财税、社保、知识产权、法务等手续了解不深,虽然传统线下有着数万家的中介服务机构,价格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由于供需双方的消息不对称,孕育了利用互联网方式整合的巨大机会。
为了深入落实国家政策,北京市也相继发布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旨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快完成区域内产业的改造、转型与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施行,为智慧园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强有力的支持。
2解决方案
2.1体系架构
智慧园区的建设应打破园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藩篱,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创建园区D(Data)N(Network)A(Application),打造物业、园企和员工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生态环境。
D(Data):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多部门、多企业联动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汇聚园区、园企、员工的相关数据,以"开放共享为纲,应用服务为本,统一标准规范,保障数据安全"为原则,构筑数据聚集、积累、应用的闭环式管理,为构建技术先进、理念领先、服务卓越的智慧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N(Network):全维度构筑满足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的网络体系,对园区网络进行统一入口控制,实现园区网络的三高、三易(高安全性、高可靠、高可用;易扩展、易管理、易维护)。
A(Application):以需求为导向,赋能园区创新应用,推进产学研政深度融合,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于园区各用户,促进园区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2-1智慧园区建设体系架构
体系架构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基础设施层、支撑层、应用层、展现层、门户层。
2.2总体功能架构
智慧园区总体功能架构如下图所示:
2.3系统设计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园区智能管理系统,必须是高性能、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以便支持今后不断更新和升级的需要,从而保护投资。以满足园区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1)规范性
系统符合工业园区相关标准规范,并结合项目实际建设需求,系统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产品及管理平台严格遵循相关技术的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确保系统之间的透明性和互联互动。
(2)可靠性
系统可靠性是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石,只有可靠的系统,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从系统设计理念到系统架构的设计,再到产品选型,都应秉承系统可靠性原则,均采用成熟的技术,具备较高的可靠性、较强的容错能力、良好的恢复能力及防雷抗强电干扰能力。
(3)开放性
采用基于SOA架构的部署模式,搭建园区综合系统,并充分考虑与其它业务系统的连接。在设计和设备选型时,预测未来扩容需求,进行余量设计。
(4)先进性
在投资费用许可的情况下,系统采用当今先进的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打造园区DNA,一方面能反映系统所具有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使系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设备选型与技术发展相吻合,能保障系统的技术寿命及后期升级的可延续性。
(5)实用性
设计上充分考虑园区的业务范围、各部门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和可行,系统采用全中文、图形化软件实现整个监控系统管理与维护,人机对话界面清晰、简洁、友好,操控简便、灵活,便于监控和配置;采用稳定易用的硬件和软件,完全不需借助任何专用维护工具,既降低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费用,又节省日常维护费用。
(6)安全性
综合考虑设备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在前端采用完善的安全措施以保障前端设备的物理安全和应用安全,在前端与控制中心之间必须保障通信安全,采取可靠手段杜绝对前端设备的非法访问、入侵或攻击行为。对数据的访问采用严格的用户权限控制,并做好异常快速应急响应和日志记录。
(7)创新性
系统采集、运行、分析的所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均可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展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于园区各用户,促进园区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2.4系统特色
2.4.1共建共治共享的园区治理
园区引入"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园区服务。打造人工智能+服务创新模式,通过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动态定制服务模式,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园区智能监控与调度,满足园区内任意一点的服务需求。
以人为本构建园区治理"人联网",实现园区的共治与共享。将人作为园区运行"感知末梢",通过统一"入口",汇聚园区职工对园区运行管理的主观感受、评价与监督信息,以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服务目标,实现园、企、人友好互动。
构建园区环境全景信息图,实施动态监管与精准执法。在园区网格(道路及公共空间)内布置各类感知终端(超级智能摄像头、环境感知设备等),引入人脸/车牌/危险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流、车流和环境的综合动态数据汇聚;结合三维空间信息和可视化动态图表,对园区域整体运行态势进行精细化监测与管理,支撑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实现基于人、事、物的安全可识别、可监控、可预警、可追踪、可联动。
图2-3全景信息监控画面
2.4.2协同智能高效的决策指挥
以健全的数据统筹管理机制为保障,依托数据资源池融合共享园区数据、企业数据、员工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建成"监测、分析、决策、指挥、跟踪"的"五位一体、协同高效"的园区智能运营管理体系,即时呈现各类瞬息万变且庞杂的人、事、物动态数据间关联关系,实现全通道即时监测、全维度综合分析、全领域智能决策、全方位协同指挥、全时域动态跟踪,营造平安园区环境,提升系统的应急指挥能力。
图2-4智能决策
2.4.3便捷园企员工的园区服务
通过园区融合智慧化平台的搭建,创新组织架构,降低园区管理成本,提高物业管理效率。通过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增加园企的服务粘性,营造以企业和员工为本的文化氛围,提升园区公众用户的生活舒适度,注重公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让智慧园区的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园企和公众用户,提升园区形象。
以人为本,打造"我的园区"服务门户,显著增强员工的获得感。以个人/企业的数据账户为依托,以生命周期为轴线,将相关的各项政策服务、公共服务(水、电等)、社会专业信息(医疗、教育、工商、税务等)有针对性地导入"我的园区"个人/企业专属门户,使其成为园区统一的网络身份证照,在园区企业和公众用户的消费数据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园企的精准服务和对公众用户的精准营销,推动园区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业态创新、营销运营模式创新。
同时,通过提高对园区企业和员工的服务质量,满足业主的多样性需求,提高业主满意度,随着未来服务领域的拓展,更多增值服务都会实现,每项服务会使得园企满意度上升,实现物业费收缴和收缴率的良性提升;园区还可通过园区商城、第三方商户等途径增加盈利方式,形成良性循环。
2.4.4高端前沿创新的产业生态
为企业提供区域协同的产业服务生态体系,创建拎包入驻的IT环境,打造招商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内外企业的联动发展。
构建共生共赢产业服务新生态。搭建产业合作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孵化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精准服务,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2.4.5绿色智能活力的智慧微城
基于对园区各项能源数据的采集,绘制园区能耗地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基于能源/能耗大数据地图,实时监控建筑、企业能耗,利用大数据辅助能源管理决策,在用能低谷期储能并在高峰期释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提供灵活的实时能源价格信息,推动企业调整其能源使用策略,减少能源网络负荷及能源支出。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协同低碳智慧园区。推动园区绿色智能建筑建设,广泛应用BIM等先进技术实现楼宇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推广智慧照明、楼宇能耗管控、智慧充电桩等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