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图像包含点、线、区域、纹理等,类型多样,类别繁多。同时,其统计和结构信息、局部和全局信息十分丰富,对于微妙的差异,能够以图像、视频、语音等各种信号形式进行体现和描述,因而是一个典型而又复杂的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认知和神经计算问题。随着国内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项目的深入发展,城市监控的高清化进一步得到普及,摄像机数量大规模增长,这使得生物识别技术在数据的采集上阻碍大大减小,提升了其质量与应用领域。
生物识别分支多,常用技术市场分析
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出现得最早也最为常用。近日从支付宝方面获悉,支付宝钱包已开始试水指纹支付,目前用户在三星最新的旗舰机型GalaxyS5上已能率先享受到这一服务。这意味着国内移动支付产业从数字密码时代跨入了生物识别时代。
据国际生物识别集团(IBG)最新权威报告《生物识别市场与产业报告2009-2014》显示,在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占到28.4%,除此之外,人脸识别占11.4%,虹膜识别、语音识别、静脉识别和掌形识别各占8.0%、3.0%、2.4%和1.8%。
据了解,目前中国国内人脸识别占比已达18%,相对而言,指纹识别占比由之前的98%下降到82%,很明显,人脸识别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已有取代指纹识别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三年内,国内有望形成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并在未来十年内有望形成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我国有关部门建立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数据库,到2008年时已达到千万人,2011年提升到上亿人,2013年,有关部门已着手建立基于三维的目标人脸识别系统。目前公安部已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户籍查重,人脸识别也已逐步应用于视频图像侦察,且效果明显。
我国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已经构建起比较系统完整的生物识别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成为国内生物识别产业的重要技术来源。但是,与国际生物识别领域最前沿的科研机构和技术公司相比,我国在生物特征传感器和核心算法的原始创新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观点:生物识别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时代
生物识别技术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产品在边检通关、居民证照、公安司法、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社保福利、信息网络等公共安全领域以及门禁、考勤、学校、医院、场馆、超市等民用领域都得到了应用,成为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2011年国际市场销售额达50亿美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100亿美元。
近年来,由于安全领域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对安防领域加大了投入,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企业在进行市场深度开发,并成立了生物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无论是VC、跨国公司、上市公司还是政府、民营企业,都对该产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预期。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进步,生物识别技术将会得到深化与普及,并开始得到更大范围的采用,比如在边境安全方面。在今后几年中,其应用将越来越多样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生物识别将会出现长足的发展。
对于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的未来,清华大学教授苏光大在近日由中科院自动化所举行的生物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沙龙上作出了如此判断:“生物识别技术在许多行业已经开始应用,当前已进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事物总有缺陷,未来市场还需扬长避短
作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的技术之一,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方便、安全、有效的身份识别技术,它认定的是人本身,不需要身外的其它标识物。
当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生物识别技术也不是完美无缺,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验证系统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技术漏洞。例如,曾经流传于网上的“指纹膜DIY教程”,只要将自己的指纹制成指纹膜,就可以让别人代打卡。
人脸识别也有诸多困扰存在。在技术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人脸的外形很不稳定,人可以通过脸部的变化产生很多表情,而在不同观察角度,人脸的视觉图像也相差很大,另外,人脸识别还受光照条件、脸部遮盖物(如口罩、墨镜、头发、胡须等)、年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整容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脸部可以作出更多的改变。如果一个在逃犯通过整容改变自己的相貌,那么对于海关、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安检措施,将如同虚设。在社会心理方面,一些人对其并不接受,认为存在对个人隐私等人权的侵犯,国际上已出现反对的声音。
实际上,任何一项生物识别技术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在生物特征中,生理特征相对稳定,行为特征则可能被人为改变和掩饰。在身份识别方面,更科学的方法,既需要该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需要通过将单项识别技术进行组合,使用多项技术同时进行验证。
必须看到,任何技术都在不断进步,扬长避短,才能充分焕发其生命力,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时代变革的强大力量。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