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 正文
CSST打造立足“智慧低碳 产城融合”的智慧城市
2014/5/27 13:36   中国建设信息   陈桂龙   关键字:CSST,智慧城市      浏览量: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将催生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并带来万亿产业规模,进而成为国内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CSST智慧中国集团-智慧城市系统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阎镜予说。

  早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之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就已如火如荼。截至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已有200多个。有机构预测,在“十二五”期间,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规模将达2万亿,而与之配套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一系列模块的搭建,也将迅速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及企业的飞速成长。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将催生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并带来万亿产业规模,进而成为国内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CSST智慧中国集团-智慧城市系统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阎镜予说。

  一、智慧城市是落实新型城镇化的必要路径

  阎镜予介绍,CSST打造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革新,更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深度融合。而就当下中国城镇化的建设而言,其发展存在种种困境:

  一是城市硬件基础建设远远快于软件建设。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扩大城市面积,以大规模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拉动城市发展,而忽略配套的软件设施建设,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居住安全、医疗教育滞后等问题严重。

  二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问题。我国农业基础依然很薄弱,工业大而不强,尤其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大、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顶层设计缺失问题。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理模式使各项政策在实施中难以形成合力,城镇化不能健康高效地发展。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各子系统信息不能交流和共享,综合管理能力滞后,影响城市运行效率。

  四是城市发展以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问题。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城市建设缺乏科学的空间规划,致使资源环境分配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各类大城市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智慧城市被视为了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路径。有别于传统项目中硬件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智慧城市以软件建设为重点内容,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为目标,是'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基本一致。”阎镜予说。

  首先,智慧城市兼顾城市软硬环境的建设,利用数据信息库和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环境集约共享。智慧城市加大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公共数据信息库和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各行业信息在网络上的互相流转与共享,尤其是在政务、就业、医疗、教育方面,可为各类居民提供均等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

  其次,智慧城市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信息化和规模化。智慧城市以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以持续性的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践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建设模式,大力发展科技种植、食品溯源、生态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再次,智慧城市强调跨行业的数据集成应用,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城市科学规划管理。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对全区域内来自各行各业、各家各户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手段,进行统一的综合管理和运营。不但方便政府部门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的统筹规划,并且有助于解决中国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看病难等“城市病”,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最后,智慧城市注重低碳环保技术,建设“美丽城市”。智慧城市更加注重新能源的使用,提升清洁能源比例,降低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充分运用环保技术对城市垃圾和排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城市的居住者创建适宜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阎镜予告诉记者,建设智慧城市不仅可以让人民先享受“智慧城镇化”的好处,而且能给国家带来一个集约、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又能走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智慧城市的建设趋势

  智慧城市与城市发展一脉相承,是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结果。狭义的讲,智慧城市和信息化息息相关,但智慧城市不等于城市信息化。广义的智慧城市也要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包含绿色和低碳的内容。此外,城市发展不仅仅依靠技术来实现,更多的还要产业,要有智慧的产业和人的智慧化。阎镜予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有四大趋势:

  第一,变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为产城融合、产业先行的发展模式,重视城镇质量与效益提升。产业要跟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以产带城,产业先行是今后城镇化的特色。

  第二,新型城镇化全面应用信息化和低碳化的技术手段与系统。智慧城市并不是单纯信息化的问题,也不是单纯数字城市的问题,还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低碳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三,加强市民化改造,重视人口的城镇化而非单纯的土地城镇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3.7%,而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有35.7%(来自《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两者相差了18个百分点,意味着两亿多人口缺少稳定的住房、医疗等,这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第四,科学布局,中小城市试点,避免集中爆发的大城市病问题。在大城市进行复杂的智慧化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且改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在中小城镇设立试点进行建设,再以点带面大范围铺开,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探索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信息化、低碳化与人的城镇化相结合。针对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普遍存在的缺乏长期有效规划和稳定持续的发展思路、信息孤岛、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缺乏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以及缺乏产业支撑的问题,CSST智慧中国集团创造性地提出“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模式,在5至10平方公里的待开发区块,在靠近省会城市的一小时生活圈范围内,开展覆盖城市规划、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低碳解决方案、产业园区发展、综合配套开发、社会化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将实现从“地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实现从“地产先行、人为造城”向“产业先行、产城融合”的转变。阎镜予介绍了“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特点:

  (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产业先行,产城融合

  CSST智慧中国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众多院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手打造以院士级产业化项目引领的特色示范区。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当地产业现状为基础,以自有院士级产业化项目为引领,编制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以院士的产业为产业发展的龙头,然后再做配套完善。按照筑巢、引凤、齐鸣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整个示范区实现“三产并进、四化同步”。

  筑巢--搭建运营平台,孵化自有技术。园区硬件设施建成后,率先投入10亿元启动资金,自建综合运营平台,包括技术运营与转化孵化平台、资金支持平台、基础设施共享平台、智慧服务供应平台、人才培育平台、综合办公平台等等。同时,将率先引入自有的院士专家级高端项目,落地占园区总企业数约20%的智慧低碳核心企业。

  引凤--规模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链条。基于筑巢阶段形成的初具规模产业园发展基础,根据园区产业导向和发展目标建立入园标准,开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围绕院士专家级核心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园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式发展。

  齐鸣--发展商业配套,提供公共服务。园区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自然带来对园区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根据园区发展态势,在产业园区周边建设住房、教育、医疗、休闲等综合性配套设施,以产带城、产城融合,最终实现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建设目标。

  (二)以智能和低碳为核心的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技术架构

  从技术层面上讲,智慧城市有几个核心点: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还必须有城市的综合运营管理平台。跨行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如何在平台上实现交换?智慧交通和智能安防,太阳能发电、能量云系统、绿色建筑与节能系统的融合,派生了两大体系,一是信息化的跨行业,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领域,二是能源的跨行业,基于低碳的分布式能量源的体系。CSST智慧中国集团立足这两大城市运营核心体系打造的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平台,除了解决城市中人与物的基本需求外,还解决了信息和能源两个问题。与数字城市不同,智慧城市不仅关注行业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行业之间的关联,据此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就像一个城市的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示范区内的各种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合理有效地进行组织起来,为置身其中的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生存环境,连接着城市功能和市民服务需求。对于已建成的成熟城市来说,比如深圳,既有的利益划分已确定、接入标准的不统一,使综合管理运营平台的建设困难重重。如果一个5~10平方公里城市的区域内做一个样板,这种体系架构就容易实现。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的结合

  真正的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将农民赶上楼,将农田变成一栋栋高楼,而是保留原生态的风貌,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CSST智慧中国集--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区别于一般新城新区、产业园区和开发区等老开发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就在于对农业的考虑。老开发模式的开发主体一般只考虑建设用地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规划,而在示范区的建设中,明确提出周边农村将成为示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三农成为了珍贵资源,纳入示范区整体设计的范畴。

  原生态农业成为稀缺的休闲观光资源,吸引游客参观和体验现代农业形态;农业绿地成为丰富的碳汇资源,改善城镇的微气候;“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实现新型城镇的食品安全和城镇对农业的反哺;基于生活用水的中水处理系统,实现城镇和农田的自然水循环系统回归;低门槛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民的安居、就业和发展问题;此外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等促进农民的再就业,提升城镇化率。

  (四)“三规合一”的规划模式。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空间、产业和信息技术规划是分开的,这就造成一种现象,在引进企业的时候,产业和具体用地之间易产生冲突,没有指标产业就难以引进。“CSST智慧中国集团--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让产业、空间和技术规划“三规合一”,产业规划先行,前期将需要引入的产业进行研究,并作可行性分析,有了产业发展规划以后,根据产业业态和用地需求,来做城市的空间规划,城市的空间形态确立后,再做技术规划,将智能交通、安防和一卡通、低碳系统规划纳入其中,产业、空间和技术三规统一。

  “打比方来说,产业规划就是城市的血脉,能够让城市活下来,没有产业就没有自己发展的能力,不可能形成长期的税收来源;空间规划就像是城市的骨架,支撑起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技术规划就是肌肉,能够让城市动起来,运行的更加高效。”阎镜予说。

  阎镜予(博士)简介

    CSST智慧中国--智慧城市系统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2004年和200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1年任职香港中文大学副研究员,2011年至2012年任职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处,2013年加入CSST智慧中国--智慧城市系统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工作至今。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