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110吗?我家水管漏水,请派人来修一下”“去××商场,怎么走”“警察叔叔,夜深人静好无聊,你陪我说说话”……类似的110报警电话,每天都在出现。据了解,公安部已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减轻基层公安110接处警工作负担专项治理,从5月初至7月底为期3个月,目标是大幅度减少110报警服务台受到恶意报警、扰警数量(6月20日《法制日报》)。
生活中,一些人为何动不动就拨打110?原因想必有二:其一是认为110好使。比如,一些人认为,有事拨打110特别好使,而打别的求助电话,不是没人接听,就是人家不管,只有打110,才肯定有人接、有人管。于是,养成了遇事首先想到拨打110的习惯。其二是“不花钱”的心理作祟。比如,一些人认为,110是公共资源,反正拨打了110也不花自己的一分钱,不打白不打。像有的人家里有急诊病人,不去拨打120、999求助,偏偏拨打110,有的病人家属就坦言,拨打120还要自己掏车钱,而拨打110让警察帮忙送病人去医院不是不花钱嘛!现实中,公众拨打110的理由和情形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理由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因此,这些年来,非警务报警,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全国各地每天都存在大量的非警务报警情况。比如,记者经过调查,近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发展,实有人口超过1300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达250余万辆,110警情呼入量逐年上升,其中无效报警占比始终在40%左右。再比如,今年1月至5月,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共接到110报警36.5万余起,有效警情28.1万多起,占比77.1%;江西省宜春全市公安机关接报110警情近47.1万起,有效警情仅7.6万余起,占比16.2%。现实中,非警务报警日益增多,一方面占有和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影响了正常出警的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导致基层民警疲于奔命,甚至很多报警造成无效出警,不仅干扰了民警正常的出警,而且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其他需要紧急出警的事情时,让基层民警分身无术。
如今,随着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公众对警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量非警务报警,很显然也影响到了警方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可以说治理非警务报警已经迫在眉睫。笔者以为,治理非警务报警问题,还要多管齐下,并且需动真格。比如,要加大社会的宣传力度,要让广大公众知晓,什么情况下可以拨打110以及随意拨打110后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像一些奇葩报警、骚扰报警等就必须严格禁止,以此增强公众慎打110的意识。同时,对于明显属于非警务活动的报警,警方也不能凡事都接,尤其是对于一些明显不属于警务事务的非警务报警,应当果断说“不”。而对一些经常恶意拨打110,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也应当依法处罚,提高随意、恶意拨打110的成本。
当然,遏制非警务报警问题的高发,最主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代城市管理的高度,理顺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定位,厘清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该其他部门管的事务要管起来,不能不作为,或者凡事都往警方这个筐里装。比如,消费者到饭店就餐时遭遇宰客或者引发价格纠纷,就应当找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报物价部门、工商部门解决。此外,就是一些生活上的事物,该市场管的要归市场。比如,类似居民钥匙锁在家中,需要开锁服务,应当去求助开锁公司花钱买服务,而不是打110让民警攀爬高楼钻窗取钥匙等等。只有做到部门的归部门、市场的归市场,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才能共同为110减负,让110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110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白使唤的。广大公众应当自觉维护110的权威和畅通,而不应该给110添乱、添堵。因为110报警更应当体现在关键时刻、危难时刻,而不是频繁陷入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中或者无厘头的滋扰之中。如果让110不堪重负,并且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疲于奔命的尴尬,不仅将严重干扰和影响110的及时、有效报警和出警,而且将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最终受损失、受伤害的将是生活中的每个人。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