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安防的本质是安全
——试论安全防范系统的理论框架
2016/11/14 09:58   中国安防      关键字:安防,系统,安全,试论,初心,技术,防范      浏览量:
自2015年以来,在讨论修订《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之际,大家都再一次强烈感到了一种需要:随着安防市场发展和安防技术进步,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安防理论,梳理我们的安防理论体系,使之更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提升我们的学术水平,帮助安防行业健康高速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社会。


4.监控目标

监控目标是指安全防范系统直接进行信息采集或者行为控制的对象。一方面,这个定义隐含了监控目标是安全主体所关注的对象,同时这个定义也明确了可包含了防护目标,也可包含了我们防范目标人、物,或其对应的实施主体;实施主体既可包含组织外的人员,也可包含组织内的人员。

在安全防范不同专业的子领域,监控目标会有不同的称呼,如在视频监控系统中摄像机视野中的人员、车辆等等被叫做监视目标、管控目标;在出入口控制系统中,身份认证或标识识别的卡或人员、物体等等被叫做控制目标或者叫做受控目标;在入侵报警系统中,入侵行为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监视对象。

传统理论中,仅在出入口控制系统中特别关注了受控对象(目标)这个概念,但在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中做了有意无意的忽略。当今,视频监控系统中需要大量关注的恰好是这个监控目标。

视频监控系统中最热门的智能视频分析或大数据分析,都是基于对监控目标的辨识,从中识别出防护目标如人脸识别,和需要防范的目标或者叫做防范目标,如防止人员过度拥挤,如防止人员跌倒,如防止物品遗留等。

在有些场合,监控目标还可以是公安机关所指定的具有前科或犯罪动机的嫌疑人、嫌疑车等。

5.防护空间

防护空间是为达到保护防护目标,避免攻击受损,合理控制监控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限区别分割的空间结构。防护空间可以是防护目标所在的区域,也可以是监控目标可以出现的区域,还可以是阻挡防范攻击目标出现的区域。

这里之所以采用防护空间,而不是传统的防护区域的称谓,是强调防护空间的三维特性。防护区域的称谓易使人仅做二维的思考。这在做金融行业的金库防护时尤为典型,对它需要六面体周界防护的考虑。若包括数据这个防护目标,还应包括网络空间的超三维特征。

在安全防范领域,最常见的四种空间结构是纵深防护体系、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监控中心、边界。

在传统安防理论中,入侵报警系统更强调纵深防护体系,在出入口控制系统中则提出了受控区的概念,并强调了受控区内外之间的出入口界面抗攻击的要求。

5.纵深防护体系

一种有利于保护防护目标免受攻击或损害的、具有递进层次的空间结构。

在传统的有形空间中,纵深防护体系可以分为整体纵深防护体系和局部纵深防护体系,它在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区域:监视区、防护区和禁区。其中,禁区通常定义为一般公众人员不可进入的区域。也有的人将这些区域分别称为一般防护区、重点防护区、核心区。

任何区域都会存在边界,但人们历史上约定纵深防护体系的最外边的边界叫做周界。

在今天看来,纵深防护体系还应进一步理解为同一时空域内的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如网络空间等的递进结构综合效应。

由于防护目标可能是固定的,例如展示的文物,也可能是动态的,例如被保护的在公众区域活动的重要人物,故针对静态防护目标可以采用传统的整体或局部纵深防护体系,基于活动防护目标则需要采用动态纵深防护体系,或基于自身强化防护的贴身装具的保护等。即使是固定防护目标,其纵深防护体系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针对特定犯罪分子的包围圈也可以形成递进的空间接结构,也可以叫做纵深防护体系。



[1] [2] [34 [5] [6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