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
从IBM时期的智慧城市愿景,到智慧城市建设遍地开花,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从规划到落地阶段。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它七部委发文《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称,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
据中国之声报道,早在2014年,南昌市红谷滩区世纪中央城作为江西首个智慧社区进行试点。经过一年的建设和运行,大部分小区居民对智慧社区没有明显的感觉;虽然设备、硬件已经到位,但是系统还没有运行。官方称,目前没有一个最权威的或者最官方的机构来统筹,信息化建设容易出现资源浪费、规划不统一这样的问题。
国内三批城市近年试点成效如何,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刚起步,各地均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且目前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并无统一标准。
上述八部委发布的文件,从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做了方向性的规范。
肖猛称,智慧城市评价很复杂,因为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城市(化)过程,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准也需要不断进化。他认为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评价还处于各部委分离的状况,评价标准限于一些项目上线和初级的服务指标达成;在未来,智慧城市的评价,一定要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带动的就业和创业、开放和民主的评价、环境与可持续等等方面都囊括进去,才能综合评价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智慧”。
也有学者表示,现在只能说做指导意见作为参考,以及一些技术上的标准参照系。中冶武勘董事长朱小友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终极,不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企业。
吴红辉表示,智慧城市侧重应用创新,正处在探索和摸索的阶段,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用才刚刚起步,如果做强制性统一标准,会限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标准快速落后市场应用。现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都在创新和野蛮生长,通过市场占有率,规模化应用,会逐渐形成标准。
2015年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总工程师陈才撰文透露,国家标准委已经牵头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有望未来3年内出台。
多项宏观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推进,意味着中国智慧城市的顶层政策部署全面到位。从目前已经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来看,当下最需要解决的一个是政府部门的机制问题,其矛盾表现之一,即是在数据信息孤岛上。
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要说让各部门公布数据信息,单是各部门之间共享信息,对很多地方来说都不具操作性。他们曾给某地政府各部门铺宽带通信网络,两个部门挨着完全可以共享设施,但因为各自的数据安全和独立性,二者都是要用完全独立的系统。
汪凡参与过一些部门数据开放之间的协调。“没有容易的,只有更难的,任何部门都有数据不被集中的借口。”汪凡说,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多地方可以说是一把手工程,比如说现在很多智慧城市领导小组组长都是市长担任,如果高层观念开放,重视程度高,对部门协调做强制性的推进,才有可能打破部门之间九龙治水的局面。
汪凡认为,当下地方政府与阿里巴巴或者腾讯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从目前来看还是初期的战略合作阶段,对地方政府来说,最大的好处是,让他们多接触互联网思维,然后从观念上有更新和改变,然后才可能重视和科学合理地去建设。
业内人士分析称,数据只有流动起来被更多的智力去分析和应用才有价值。开放是一个趋势,它必须基于互通和梳理,尤其对于掌握了巨量公共数据的政府部门和垄断行业企业来说。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