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利用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用数字孪生、物联网、云计算、实景三维、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搭建的信息化平台,成为古城保护的“大脑”,将成为古城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及提供决策服务的重要支撑。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蕴藏着城市的独特韵味,承载着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
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利用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用数字孪生、物联网、云计算、实景三维、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搭建的信息化平台,成为古城保护的“大脑”,将成为古城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及提供决策服务的重要支撑。
数据赋能建设全方位的保护信息平台
亮点:
古城保护信息平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首创,是对古城结构肌理、历史遗存、文化内涵等内容的深度挖掘,为古城保护对象梳理、文物保护利用、城市有机更新、数字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资料和强大的数据支撑。
古城是历史文化的聚集地,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为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核心价值,2020年年底,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启动建设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保护对象范围覆盖了整个姑苏区,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园林、古城墙等18类共4000余个保护对象。
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主要包含管理保护对象信息、实时动态监测、查询保护工作内容、发布保护工作动态等功能。围绕古城保护的要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建设大数据枢纽、整合相关数据,实现各部门业务的数据共享。同时,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基础数据(河桥井巷树宅等保护点)、专项数据(控保规划、业态分布、专项整治),强化搜索查询等功能,实现保护内容和要素的分级管理、集中展现、统一查询,是从点(单个物)到线(街巷、片区)到面(规划街坊)的分层分级保护信息的全面体现。
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一个数据枢纽中心;两大平台(古城保护综合管控平台、古城保护综合展示平台);八项应用系统(古城GIS应用系统、古城保护对象信息系统、古城动态监测系统、古城保护项目管理系统、古城保护“片长通”、古城保护APP、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
档案完善 整合历史建筑数据和文化资源
亮点: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古城保护的必然趋势。从物联网到互联网、从云计算到大数据、从景区到街区,古城保护的智能化、古城管理的数据化、古城发展的智慧化有利于破解难点问题。
目前,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二期)在平台一期建设完成以及首次普查完成的基础上,选取重点区域或需要保护的对象作为项目内容,对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古城墙、历史建筑空间进行信息采集并完成平台新入库数据处理,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资料支撑,实现了保护内容和要素的分级管理、集中展现、统一查询,使宏观、中观、微观的保护信息得以全面展现,是古城保护数字化、信息化工作的一次突破。
据了解,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对保护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深度普查,目前已采集19类、涉及4057处(项)保护对象,全面摸清古城内各类保护对象的现状;逐户上门普查传统民居,确保入户率不低于95%;采集原住民口碑资料,深入分析挖掘古城内的重要人文历史资源;对街坊边界的建筑进行信息采集梳理。
同时,基于数据采集到的新内容,建立一套历史建筑资源数据库规范,及时处理、质检与入库,并进行索引、分类和管理,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开发基于历史建筑资源数据库规范的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建立古城保护综合资源库。对古城规划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资料进行动态采集与录入,对现有数据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建立古城保护数据枢纽,为大数据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强化古城资源的数字化整合。通过建设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对历史建筑等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高效管理,实现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数据的查询、分析、动态记录等功能,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系统使用者,以便更有效地对古城内的资源进行保护。
提升数字化管理和决策辅助。通过数据枢纽的统计分析功能,建立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系统,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建模分析,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将历史建筑等信息以直观、精准、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大限度地提升古城的管理水平,为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决策辅助。
科技加持 绘就古城家底“一张图”
亮点:
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建设的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相对完整地摸清了姑苏区的保护对象的家底;首次建档立案,按照类别为所有保护对象建立了一整套信息化地理空间档案,并编制首份完整详细的保护名录;首次建立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建成保护对象的综合性信息平台;首次整体展现,将普查所得的所有保护对象信息在“一张图”上进行展示。
三茅观巷沈宅位于姑苏区三茅观巷26号,建于清代,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依托高科技设备采集点云数据,对中西合璧式洋楼、罗马柱、窗格、台口雕花等细部构件进行针对性扫描,在还原建筑整体风貌的同时彰显局部特色。
在“解剖”街坊历史遗存的同时,一群配备全景照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历史建筑DNA结构建模师”对文物建筑开展三维测绘,选取居住密集、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借助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科技手段采集内外部场景的点云数据并绘制平、立、剖面图,以毫米级测绘精度精准构建历史建筑三维模型。
古城管理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古城保护与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积极对接城市管理、消防等部门,对平台进行外部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对古城墙、电气火灾隐患等开展动态监测,目前已接入
视频监控37处、温感设备372处。
在普查入户过程中,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也是门“精细活”。“针对由于吊顶无法测量屋架的情况,在征得居民同意后,与居民签署施工协议,对建筑房屋内现有的吊顶进行局部拆除,观察屋顶、梁架、雀替的保存情况并采集相关数据。在采集完成后,第一时间予以恢复,最大程度保证数据完整性与真实性。”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普查数据面广量大,如何让数据成果更好地得到展示与应用?数字化建设给出了答案。信息采集数据经过格式转化、数据校验等处理流程,接入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利用GIS技术、空间数据检索技术,实现一键定位,分街道、社区、街坊呈现保护对象数据及分布,实现数据集成展示与统计分析。
截至目前,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共筛选出传统民居组群1319处、传统民居单体3015处;研究历史院落案例40个、新发现历史要素609个;三茅观巷沈宅等4处文保单位共采集建筑本体精密点云数据151.7亿个,形成三维全景成果数据1081站、绘制正射影像图及地形图各4幅,构建文保单位室内外全要素仿真三维模型和倾斜三维模型各4个。
目前,三茅观巷沈宅、叶天士故居等4处文物建筑三维模型及实景图像已实现“云端”展示,一键即可“云游”老宅,同时,叠加天气模拟、测距测高等功能模块,在全面展示文物建筑的同时,为今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苏式建筑的研究与传承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