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行业网

首页 > 行业研究 > 正文

风雨25年 中国安防产业生态报告
2012/5/31 11:28:00   中安网      关键字:安防,安防产业,防范,公安部      浏览量:
纵观国内安防产业25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品多元化、技术网络化、管理信息化。这其中既有中国安防人付出的辛勤劳动,也有跨国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必须靠技术、创新和质量等综合因素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价格战的后果只能是忽视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安防产业应尽快结束低层次的价格战,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哪怕是次核心技术也好,真正实现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的创造。


二、技术 创新之路还有多远?

长期以来,国内安防技术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亦步亦趋的跟随型发展路线,而这一发展思路与国外安防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缺乏战略上的竞争优势。

作为边缘性的安防产业,是在综合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电子仪表、传感、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基础上而逐步成长起来的,随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安防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生物识别技术、GPS技术、数字化视频技术、网络GIS技术、高分辩率遥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监听技术、编码加密技术、探测技术等应用于安防系统,使安防成为一个完整、智能化、数字化的综合技术服务体系。

视频监控系统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安防产品中市场最大应用最广的产品。但是监视器显示技术的知识产权大都被日、美、韩及我国台湾地区所囊括,尽管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国,产品占全球的一半以上,80%的产品都出口,而这些产品基本上是采用日本技术的原始设备制造的OEM产品,国内所需的大屏幕高分辩率彩色显示屏幕仍需从国外进口。应用广泛的门禁产品,如出入境车辆自动检查系统、网络指纹验证系统、指纹IC卡验证系统、指纹金库安全门、门禁管理系统及虹膜身份识别产品等,其采用的传感芯片都是从国外引进。一些业内人士担忧,安防企业要想全球化扩张,遇到的最大阻力不仅是文化或者商业规则,而是国内安防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越深,其核心技术缺乏的劣势就越明显,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今后发达国家阻碍中国安防产品进入的主要口实,严重影响中国安防企业的全球化扩张。

虽然国内安防产业还未遭遇DVD的命运,但身患“知识产权软骨症”的中国安防技术如何突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坎。二年前思科诉华为侵权案让中国企业至今记忆犹新。2003年1月思科在美国德州地方法院起诉华为,指控其侵犯了思科多项专利。2004年12月29日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在美国加州诉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侵犯了日产GST硬盘机的多项产品专利权。这些接二连三诉讼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直指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的诉讼已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工具。在一系列知识产权诉讼案的背后,是国内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自有高新技术相对较少,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尽管我们的安防企业的科技含量还有相当的不足之处,但也有很多企业拥有了较为先进的核心技术。然而,有技术没有专利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一般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使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一旦中国企业进入他们的市场,在经济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就会遭遇诉讼的尴尬。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司人士透露,全球每年有100万件专利申请被获准,而中国每年则只有8000件专利,大部分是发达国家申请的专利。国内安防企业确实也获得了一些相关的专利,但这些都是实用型的,并非发明专利。握不完全统计,国内安防企业每年投入500万元至1000万元作为技术研发的企业非常少,还不到企业总数的0.1%。

产生“知识产权贪乏症”的原因,除研发投入少之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002年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投入巨资研发的视音频压缩芯片推向市场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市场就出现大量的仿冒产品。2004年公司花500万元请了七名律师从南到北打官司四十多场,但收效甚微。公司总经理胡扬忠说,仿冒芯片让公司每年损失上亿元。有专家指出,要摆脱知识产权被动局面,除了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最好的办法,依靠新技术,增强话语权。但安防技术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国家财政基本没有投资,仅靠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远远不够,必须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和国家财政的支持;其次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快科研体制的改革,促进科研面向市场,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科研、生产、市场相脱离的体制所造成的浪费。

令人兴奋的是,首款基于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的高清解码芯片-AVS101于2005年 3月2日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 技术标准工作组秘书长黄铁军说,未来10年内,AVS产业化将为信息技术企业提供3-5亿枚解码芯片,同时可为企业节省10亿美元的专利费。

目前,安防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缺少自主开发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的专业技术。这种状况在安防行业起步阶段可以理解,但对具有“25岁”的安防行业,何时才有自己真正的技术,确实是一个值得迫切关注的问题。

我国是安防产品的制造大国,但真正由自己研发的安防产品还不多,更多的是在安防市场风云一时的产品过客,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据调查显示:中国安防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8年,远远低于美国企业的8.2年和日本企业的12年。虽然国产安防产品有市场、本土文化、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但创新能力的不足、市场的混乱,导致的仍然是危机重重……

三、产品优势暗藏冲突危机

现在品种丰富的安防产品,还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数字统计出它的种类。根据《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十五”发展规划》,专家们将目前主要安防产品分为八大类:防爆安全检查设备、安全报警器材、社区安全防范系统、车辆防盗防劫联网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视频监控防范系统、防盗门锁柜及防弹运钞车、人体安全防护装备。在这八大类产品中,约有7600多个品种。这些能满足不同层次安全需求的琳琅产品,得益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众多新厂商进入以及生产要素跨行业跨国界的转移,极大促进安防产品的发展。

我国的安防产品制造业,特别是安防电子产品的制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沿海省市兴起。一是改革开放后港澳台及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向国内转移;二是为了替代安防产品进口以满足国家重要部门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对安全的需求;最初只能装配进口部件,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很多安防产品部件在国内制造了。九十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中国以极富吸引力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贴牌安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突飞猛进地发展。据海关统计资料,2003年1~10月份仅彩色视频监视器就出口623626台。但由于安防电子产品是随着电子工业发展而不断成长起来的,也很难从海关统计资料里细分出安防电子产品出口的具体数字。

目前,全国安防产品生产企业共有4700多家,其中视频监视器有310家,摄像设备有362家,传输设备有256家,球罩企业有78家,硬盘录像企业有272家,楼宇对讲企业有645家,门禁设备企业有620家,防盗报警设备企业有1190家,生物识别技术设备企业有216家及防护设备企业有821家。共有超过100多万员工为这些生产企业服务。从企业规模来说,生产企业有大有小,大的厂家一般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生产多种安防产品,而小的厂家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及零配件,也有一部分安防产品生产企业是组装和系统集成;更多的是贴牌生产企业。一方面为出口而生产,一方面是洋品牌本土化满足国内市场。从企业性质来看,26%为外资企业,66%为民营企业,8%为国有和股份制企业。从地理分布来说,约有36%的安防生产企业在珠江三角洲,28%在长江三角洲,24%在环渤海地区,其余12%分布在其他省市和中西部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9.11”后,人们对安全防范的重视程度已达到巅峰,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巨大商机,推动了安防产品市场的急剧增长,从初级的实体防护到信息化、网络化、生物识别的安全防范产品层出不穷。基本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安防产业基地,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安防电子信息企业集中,产业链趋于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其中,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安防产业带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数量、种类最多的安防高新产品加工密集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安防产品制造业的一个重点地区;环渤海地区则形成了北京、辽宁、山东、天津的安防产业群。据初步统计,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福建省集中了我国安防电子信息产品收入的85%,而其他各省相加还不到15%。日本松下、韩国三星以及港澳台和一些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独资的安防产品生产基地,加速了产品本土化步伐,其销售收入近年有大幅提升,令其他形式的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先进国家的安防产品消费已接近饱和,而我国的安防产品消费还刚刚起步,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外企成熟的企业运作模式,使得外资企业取得了一些领先的优势条件。国内优势企业也不甘落后,不断扩大自身优势,与外资企业一争高下。但由于我国安防产业在多种产品上缺乏核心技术,严重制约了民族安防产业的发展,这也决定了我国整个安防行业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而处在产业链条末端的利润是非常低的,仅购买国外芯片的成本基本占产品成本的1/3到1/2。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直至现在,国内安防产品的消费还局限于集团消费,而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4亿多个家庭这样巨大的个体消费群体还没有引起国内安防企业的高度重视,如数字家庭安防网络产品。不过,日本许多企业对研发生产家庭网络产品非常热心,东芝、日立、夏普公司已经联合起来共同制订数字家庭网络标准,为这样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正在制订游戏规则。2003年9月,松下公司向全球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可用手机遥控的网络化家庭安防产品,与各种家电产品之面的联系采用蓝牙无线技术,能够实现对接入网络家电产品的集中控制、监视、远程操作以及下载所需的信息,而就是这个系统可以从室外利用手机来操作家中的家电,利用安装在窗户、大门和客厅的防盗传感器等终端,对门和窗户是否有人非法入侵等情况进行盗控,在发生非正常情况时发出警报。韩国政府对数字家庭网络产品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认为这一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韩国政府正新建一个占地约17万平方米的新型工业园区,让那些专门研发家庭网络产品和标准的企业在工业园安家落户。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家庭网络,分期投资4亿美元。据预测,这个新的工业园在建成开始运作后,家庭网络产品的总值到2007年将达到800多亿美元,到2012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

虽然我国已经是安防产品制造的大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及本土文化的优势,但创新不足仍然走的是亦步亦趋之路,对价格战、假冒伪劣等赤膊上阵的原始手段将给安防产业带来灾难。据业内专家预测,2005年安防产业发展前景将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国内安防产品的产量仍将保持世界第一;二是一些跨国企业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上的产品竞争能力,仍将不断向中国转移制造基地,尤以浙江等地势头强劲;三是经过前几年“放血”的价格战,安防企业已经注意到技术的重要性,加大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力度,以支撑不同的消费需求;四是通过竞争,品牌间出现大鱼吃小鱼;五是洋品牌进一步本土化会带来价格的下降;六是信息安防产品将挑大梁,我国安防产业正面临着网络化和数字化革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机遇;七是家庭安防产品进入,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八是产业标准之争会越来越激烈。

我们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有60%以上的客户对安防产品的选择还是国外产品。究其原因,人们考虑最多的还是产品性能、价格和售前售后服务。由于国外安防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较早,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建立起了自己产品的市场支撑体系,有了较高的认可度。而国内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不具备售后服务的实力或不能长久有这种售后服务的支持;甚至有的企业是“昙花一现”,别说是售后服务,连企业也不复存在。现在我们要寻找10年前的安防企业恐怕还不多,据调查显示,中国安防民营企业的市场寿命仅为3.8年,远远低于美国企业的8.2年和日本企业的12年。这些因素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国产安防产品虽然有着市场、本土文化、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但仍然是危机重重。真正是由自己研发生产的安防产品还不多,更多的是在安防市场风云一时的产品过客,众多的安防产品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埋怨:这些产品生命周期太短,过去一个新产品能卖三五年,而现在就一年半载。个中原因是国内企业普遍认为:有需求就是市场。不去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往往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市场开拓后,并没有适时建立起市场支撑体系,留下的真空地给国外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有了可乘之机。

面对后WTO时代,安防产业并不是阳光明媚,当雨雪纷飞的时候,中国的安防产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退缩,将是走向灭亡的加速器,唯有进取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不知你是否已经意识到没有?

四、市场 江湖混战

目前国内对安防产品管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安全认证制度;二是生产登记批准制度。安全认证制度的法律责任主体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生产登记批准制度的法律责任主体为公安机关;而安防工程管理还尚无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部门负责工程许可发证,公安技防部门具有工程审核验收权。但不管是建设部门还是公安部门,对安防产品和工程管理都存在着重审批轻市场监督管理的严重倾向。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国性的统一法规,各自为政,责任不明,职能交叉混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防产品市场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效果。

随着国内安防产品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大批参差不齐新厂商的进入,新厂商的进入导致供给能力的快速增加。然而,安防市场并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低效资源退出通道不畅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一是安防市场进入的门槛低。三、五个人租一、二间民房就可以拼凑一些质次价低的产品,二、三个人租一间办公室就成立了一个安防工程公司。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给供求关系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导致了价格的恶性竞争。二是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正规厂家难敌“游击队”。企业为了生存,只好降低产品质量打价格战。各种正规产品、拼装产品、贴牌产品、假冒产品越来越多,虽然消费者选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谁是真假李鬼,让人看得眼花头乱。江湖混战的局面已有些年头。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所谓的新的行业媒体不断出现,导致资讯泛滥,在相当程度上误导消费者,那些规模小的企业花低价的传播成本就仅仅为了证明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安全市场的巨大需求给予了这些企业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因功利而缺乏创新,致使安防这样一个小的产业有上万家企业同台竞争且能生存的奇观。

纵观国内安防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阵风”。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方式方法,打得昏天地暗,美其名曰称之为“竞争”,实则是自己手握一把双刃剑,在刺向对手的同时,也刺伤了自己。这种见多不怪的“破釜沉舟”式的竞争,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制衡。在这种自生自灭的淘汰游戏中,有的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轻则名显一方,重则名扬全国,但实则是“身体虚胖腹中空”。极其有限的规模和资产,动辄以“集团”自居,并毫无把握地大肆扩张,使人很难分清是魄力还是浅薄。

由于相当多的企业面临市场的生死危机,完全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因而关系营销是目前安防市场最主要的推销方式。在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的环境中,安防产品的消费又属于集团性消费,企业大多受制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消费单位的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而官商关系比顾客关系更胜一筹,所以才有了没完没了的杀价战。其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还是价格竞争,尽管品牌这一非价格竞争优势广为叫喊,但真正运作的企业并不多,大都是一些“狐假虎威”的产品。加之国人崇洋的心态还大有存在,生产商顺应消费者的需求,任何名牌产品都能生产,而实质上只是换个标签而已,比真正品牌产品价格便宜很多,这样既满足了一些人崇洋心态也满足了贪图便宜的心理思维,从而加剧了安防伪劣产品的横行,上万家企业,为了生存,几乎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地步。

但并非是国内企业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加入WTO后,市场放开了,门槛没有了,一些国外安防产品长驱直入进入中国市场,没有市场准入和技术壁垒。据了解,有一些国外安防产品都是在国内一些小作坊式的企业贴牌生产,有的甚至连认证都没有就在市场上出售使用,而且价格是国产产品的几倍。有很多国内企业的负责人抱怨,我们的一些技术和工艺已完全能和国外产品相媲美,但国内一些单位就偏偏喜欢国外的假冒产品,甚至一些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到国外转一圈贴个牌就回来了,而自己民族企业的产品免费送给人家还不要。如果确实是技术先进、性能优良也就罢了,事实上有些产品技术指标还不如国产产品,为什么我们的市场就这么姑息、宽容?真正国外的高精产品人家都不卖给你,想引进都引不进来。安防市场的这样一个怪圈,也催生了这个市场良莠不分的怪胎。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专人研究加入世贸以后的安防产品技术壁垒问题。

国内一些企业的功利心态和国外一些企业钻了中国市场法制不完善的空子,使得表面繁荣的安防市场存在种种隐忧。有行业热心人士这种统计:假如国内安防产品生产企业不做贴牌产品,将有半数的生产企业要关门大吉。安防市场这种极不正常的生存状态严重制约了安防产业发展。承认安防市场存在的问题需要勇气,而解决问题的起点是真正透彻了解问题的实质所在。

品牌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水滴石穿的定力的长期坚持。只有赋予品牌以生命和思想,并真正认清了其本质的时候,才会凸显出品牌的魅力和价值。

安防产业经过25年的发展,历经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的过程,正逐步找到一条打造民族安防品牌之路……

[12 [3] [4

相关专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