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析医用康复机器人,而医用康复机器人又可以分为功能替代型、功能辅助型、功能恢复型、以及功能恢复与辅助复合型等4种类别,医用康复机器人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不同的康复机器人类别,功能且外形存在一定差异。
据权威机构分析,全球医用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会由2014年的2.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2亿美元,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6%。
目前中国康复市场(含民政系统,残联系统,康复产品专卖店)总的市场容量为4000亿。医用康复机器人成交价在100万 --- 500万/套,预计中国医用康复机器人的市场容量在一百亿左右。
中国医用康复机器人的市场需求:老年人,意外事故患者和智障儿童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康复机构6914个,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2181个,全国共对36.7万肢体残疾者实施康复训练,而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因此,康复装备供应与临床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目前,三级医院心脑血管、肿瘤、肢体骨折等住院患者中,一半以上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因出口不畅常滞留在三级医院,不利于患者得到专业康复训练。以安贞医院和天坛医院为例,每年安贞医院冠心病术后康复需求大,医院每年支架1.1万人,搭桥4000人,其中北京患者中有6000多人需要术后康复;而天坛医院神经科每年出院17000-18000人,40%-50%需要康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55%患有肢体残疾,肢体残疾主要由骨关节病、脊髓损伤和脑血管疾病等造成,骨关节疾病,其疼痛和功能障碍会导致行走能力、劳动力丧失,甚至致残。
脊髓损伤主要是由交通意外事故造成,轻者使损伤者行走能力减弱,重则瘫痪。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其中以脑卒中患者居多。脑卒中是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8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据权威机构统计每年我国脑血病新发患者超过200万人。
肢体残疾的庞大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使得我国康复装备供应和康复临床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一是医院康复医学科数量, 康复科的医生,床位数,场地均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根据卫计委数据,截止2015年5月底,全国医院2.6万个,其中二级以上的医院有8973个,国家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截止到2012年底,实际拥有康复科的综合医院3288家,与要求相去甚远。笔者王强通过市场调查,以武汉为例,即使三甲医院开设康复科,其床位数在70张左右,因病人太多导致医院经常在走廊上加床位,因场地太小,有些医院康复设备只能放在医院走廊上,大多数三甲医院的康复科都有计划扩建康复科。
二是康复科室供给,康复装备供应和接受康复训练服务不足,
三是医院重视程度不够,康复科创造的经济收入偏低,
传统的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 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这也使得人们对于医用康复机器人的需求增大。康复机器人可以减少人员陪护,而且更有成效地通过游戏,“轻松,愉快”地帮助病患实现康复。笔者王强认为更重要的是:患者、老年人,以及幼儿,即所谓“老弱病残”,对于医疗康复机器人的需求是刚性的,这一片市场需求未来会持续上升。
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医用康复机器人:残疾人医疗纳入医保
国务院法制办2015年7月20日发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包含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意见稿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支付医疗费用,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的残疾人需按照规定给予医疗救助。0岁至6岁视力、听力等残疾儿童等特殊残疾群体将获得免费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国家将多渠道筹集残疾人康复资金,鼓励、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帮助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
北京市科委于2015年6月下发《意见》,部署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其中要求突破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医疗健康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瓶颈,使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届时,机器人技术将着力突破仿生材料、智能人机交互、多模式识别等关键技术。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等将在临床应用技术研究中得到大幅推进。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市场主导、质量为先、强化基础、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实现在助老助残领域、消费服务领域、医疗领域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并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医疗康复机器人应用等重点工作。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