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型企业也能绘制民用化蓝图
本文开始说的民用化,进而又说小微安防企业转型,这似乎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的商机,恰恰就在这里。
深圳以及全国中小安防生产商面临的困境,分三个部分。第一,经营成本加剧,无论是人工、物流、房租水电、上游原材料配件成本纷纷上涨;第二,产品同质化严重,特别是跟风大厂商,无差异化;第三,客户资源匮乏,渠道冗长,层层盘剥后造成产品出厂价奇低。
第一条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除非能走得起出货量,但是第二条明显就限制了我们的出货量。按照生产商的逻辑,营业情况不佳,没钱搞研发。没钱搞研发,就没有新产品新技术。没有突破性的产品技术,就没人愿意来买我的产品,即便低价产品,海康大华的低端价位产品靠量可能比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还要便宜。这,就是个死循环,无解。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要分几个维度解读。北上广深杭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型安防集成项目要不就是被龙头型、既做产品又做项目的企业控制,要么就是控制在大型的工程集成商手中,甲方对于产品指定要求较高,这并非我们这类生产型企业的发力点;济南、南京、成都、天津、重庆这样的城市,以海康威视及大华股份为首的安防大鳄也基本铺满了自己的分公司、省代和分销;再有就是,相对偏远、经济水平一般或者相对落后的三、四线城市的乡、镇、农村,我认为这些区域,在中国占很大一部分,也是我们生产型企业最应该发力的点,尤其是这些区域内的乡镇、农村民用安防市场。
就像上边所举的案例一样,那只是一个个案,但是极具代表性。中国像这种经济水平的农村和乡镇不在少数。到了这样的市场,没有工程商和代理商的区分,他们的逻辑是工程+代理。纯工程不挣钱,纯卖产品也不挣钱。工程和产品结合,不记工程费,都含在产品里。从县城或者市里拿货,在村里接工程。如果按照这样算下来,渠道大致能够分为产品出厂到省代,省代给市级代理,有可能市级代理放给县区和县级市代理,最后到村镇一级的工程代理商。环节多则四个,少则三个。层层加价的同时就要层层压价,导致的是最终的产品和工程价格,厂商挣不到钱,底层的工程商也挣不到钱,中间环节的代理分销商也挣不到钱。如果此时,我们能够将最底层的数据链条打通,将乡镇、农村的最下层工程代理商的资源控制在手里,拿下乡镇小型的工厂、超市、教育机构等等项目以及农村家家户户的安防系统这个蓝海项目,去中间化、去冗余渠道化,减少层层压价、层层加价,让厂家和底层工程代理商直接合作。厂家不用压价出货,工程代理商负责找项目、安装并负责该厂家在该区域内的尾保,进而二、三次形成交易、合作。那么,厂家第一可以赚取相对客观的产品利润,第二产品售卖可以有小型项目保障,第三产品售后有保障。工程代理商不但能够拿到相对便宜的产品,且能够形成长期合作,不但低价拿货,而且可以用尾保来开拓新的盈利模式。
如果有人说,现在提倡的是渠道电商化,扁平的渠道依托互联网才是王道,那么这个分体也要分开看。如果是萤石、360、小鱼在家这样的室内产品,我们可以绕开工程这一道,直接载WIFI环境下应用即可。但是像农村和乡镇这样的地方,这些项目基本上为室外,需要布线、安装、调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前中后端一样都离不开,那这些项目是绕不过工程这一关的。如果说天猫、京东的网销机针对的就是这样的工程商,那么第一价格是否探底这个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第二售后的工作完全无法靠网上销售平台完成,第三网上销售平台的成本日渐提高,很多企业在做网销后由于成本奇高(主要是推广和广告费),都改为不在线上做广告和排名,线下成单后线上刷单,这等于自欺欺人,就为了个好排名。
而且如果深入研究过互联网,我们会看到,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模型差别很大。美国社会是个橄榄形的结构,从50年代出生到90年代出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为多数,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操控能力很强,容易接受、操作互联网及网上购物。中国社会是一个图钉型的结构,从70年代到90年代受教育的程度都千差万别,且农村城镇人群受教育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网购、网上缴费等并不占绝大多数。我们不能把成千上万的QQ、微信用户叫做真正的互联网用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乡镇、农村的人自己上网选购产品,然后DIY的可能性非常低。故而天猫、京东等作为2C平台对于乡镇安防消费者来说并不适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