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园区的罗森便利店,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正在试验着未来的生活。
每一盒在售的盒饭都被贴上一个薄薄的叫做RFID的电子标签。盒饭因此而具有了生命——它会记录数据,有逻辑分析能力,能够和外界进行对话。
大量这种被“生命化”了的物体,一旦联成网络,便形成了所谓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下,我们就能做许多事情了。”这项计划的实施者、捷玛科技董事长王开疆说。
而在RFID之外,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另一种物联网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着。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飞机一次投下数以万计的微型传感器,组成一张天罗地网。一旦敌对武装分子活动在这些传感器控制的区域,传感器便会通知美军指挥部。
如今,这种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技术正被迅速廉价化和民用化。
眼下,从世博会的门票、美军的导弹到加州的葡萄园,都在使用着物联网技术。这项技术便开始以极快的速度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盒会说话的盒饭
在世博园区的罗森便利店里,顾客拿起一盒贴过RFID的盒饭,把它放到店里的识别机器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盒饭的所有“出生信息”,包括快餐所使用的所有原料的供应商——例如鸡软骨,由山东大宝养殖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西兰花,由上海日冷食品有限公司提供……令人不放心的食品来源问题不再不可探究。
便利店的收银员也不再需要将商品一一拿出对准条形码扫描,而可以一次扫描数十盒盒饭,这大大缩短了顾客排队的时间。由此带来的配送、物流体系改革,将大幅提升供货效率。
几年前,在上海的百联集团仓库里,王开疆他们曾展开了另一项大胆的实验。在这里,所有的货物——从童车到一个杯子,都被贴上了RFID标签。仓库保管员可以轻易地通过感应识别设备知道整个仓库的库存状况:“500箱佳洁士牙膏,1000箱可口可乐……”仓库的报关员也不用一次次地将货物搬来搬去,费力地清点。
这降低了仓库的损耗:由千分之五降低到几乎为0。原来耗时8小时的分包、分装工作,也被压缩到了2小时。
一种无法倒卖的五粮液
在2009年,五粮液集团订购了2000万个RFID标签。他们将这些标签做进开盖纸贴标签内,贴在每一瓶五粮液的开盖处——一旦酒瓶开封,标签便会被损坏。
外界都以为这不过是五粮液对付仿冒的新招,却不知道RFID的引入,极大地推进了五粮液销售体系的建设。
在中国,每个省份的五粮液售价都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差价导致了大量的跨省倒卖行为和销售体系的混乱,这一度让五粮液一筹莫展。
而在RFID标签被贴上后,每一瓶五粮液酒都具有了生命,其生产、运输、销售的全过程都可以在RFID中读出。当所有销售网点都被要求装上RFID读写设备,每一瓶五粮液酒的状况都得到了监控,从而有力地打击串货。
一个不领工资的“看管工”
在美国加州占地辽阔的葡萄种植园里,葡萄的日常维护曾让农场主们伤透脑筋。延续上百年的人工维护,在日益上涨的工资、福利面前已很难为继。
可是在数年前,Crossbow公司的发明让农场主们得以解雇大批工资高昂的葡萄种植工。在此之前,crossbow一直依靠着美军的订单生存,他们的产品在美军的飞机、导弹中大显身手。
一种像对讲机一样的黄色装置被安放在葡萄园中。每个葡萄园里有上千个这种玩意儿。这种装置中集成了声、光、电、磁、温度、速度等各个不同原理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有效感知葡萄园的温度、湿度、营养度、日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数字化后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给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再加工,从而实现葡萄园的智能控制,起到替代人工的作用。
日益成熟的传感技术实现网络化、系统化之后,便形成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催生出众多效益惊人的应用领域。
例如,世界上40%—70%的电力在传输过程中被损耗掉,而如果将电路传输设备都加上传感器监控,那么仅智能电网改造一项,就能节省巨额电能。
目前,无锡、上海正准备推广一批物联网示范工程。无锡准备在太湖中建立起一个物联网环保监测系统,通过大量的传感器监测太湖的水质。
一所穿在身上的“医院”
但是,物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眼下还不是一件顺当的事。有许多困惑需要解决。
比如,我们已经能够通过RFID和传感器对物体进行感知,但在后台运营、应用环节,仍然缺乏方向,即“到底将这些物体连接起来干什么?”
RFID技术在世界上已经诞生了几十年之久,其技术含量称不上太高,只是在高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下,无法大规模应用。RFID标签的价格一度高达1美元一个。你很难想象一个售价不到1美元的圆珠笔去贴上一个价格高达1美元的电子标签。
对此,王开疆说,“如果大规模使用,这些标签的价格可以降低到5毛钱以内。如果全社会大规模使用,RFID的价格甚至可以降到几分钱。”
但对于是否有必要将所有商品都贴上RFID标签,也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无锡正在建设的“感知中国”中心,则更多的是基于传感网技术。这一中心是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在无锡考察物联网技术研发时,提议尽快建立的。
华东师大软件学院嵌入式系统系主任陈章龙教授认为,温总理所说的“感知”,应该分为“感”与“知”,即物联网的三要素: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其中采集与传递属于“感”的环节,但最关键的是后台信息处理,即属于“知”。
按照他的预测,物联网产业链60%—70%的产值将产生于后台的信息处理环节,而目前在国内,这一领域的建设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陈章龙的团队正在和无锡政府合作推动一项名为“数字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体系。这项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宇航员技术,每个宇航员身上都装有传感器,可以动态监测宇航员的各项身体指标,并将其传输给后台信息处理系统。
陈章龙他们计划将这一技术廉价化、民用化,“我们正设想是否可以将一些传感器做入人们的衣服里,以检测其身体状况。”陈章龙说,这些信息还将与社区医院等现实医疗体系进行信息对接,在一定的信息运营下,将大大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状况。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