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家住北京市西城区西南二环处一个2004年建成的、约600户住户的小区,本来已付了小区物业地上不固定车位一年的租金,所谓“不固定车位”,也就是除固定车位外的不固定位置,谁抢着算谁的。由于车位少私家车多,经常晚上下班回家小区车位已满。前几天小赵回家发现车位又满了,无奈只能将车停在小区外的街道旁,可没想到第二天上班时发现车子被剐蹭了一大块漆。由于路边停车不收费、无人看管,小赵只能自认倒霉。
像小赵这样居住小区停车难的现象在一些大城市十分普遍,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逐渐攀升,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日显严重,尤其是在一些老旧小区,停车更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因为停车发生纠纷的事情时有发生。面对如此现状,各地的解决思路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大兴土木增加车位供给,二是通过新兴科技提高车位利用率。而相对于用时长、耗资大的前者,后者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及智慧城市的推广,智慧停车被尝试使用。但在新生事物带来希望的同时,还需面对切实存在的问题。
智慧停车帮助缓解小区停车难智能收费高效且经济
智慧停车是个啥?能干点啥?真能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吗?对于这一新名词,北京市西城区鸭子桥路附近停车场工作人员接受问询时表示不是很清楚。“所谓智慧停车,可以理解为实现停车的信息化。”北京市海淀区停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于化龙接受采访时解释道,智能手段解决停车难问题是方向,科技手段的加入是大的趋势。不过,于化龙强调,老旧小区停车难这一说法不是十分准确,“老旧小区不一定都意味着无能力解决停车问题,不应以时间概念划分,确切地讲应该称为无能力解决停车的小区。”他说道。
对于这些小区停车难的问题,中国停车规划设计院前副总裁、北京停易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翟东伟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形成原因有三:一是供给不足,这是主要原因;二是规划不足,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没有做好可利用空间的统一规划,业主停车各行其是,造成了本就寸土寸金的空间,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管理不足,由于缺少有效的科技手段,业主或业主自发成立的停车管理组织,往往通过安装地锁、自行车占位等手段,抢夺有限的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停车难。
相较于小区供给不足、规划不足的主要原因,虽然智慧停车这一科技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但却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缓解停车难压力。“智慧停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效、准确、公平以及减少人力。”翟东伟表示,智慧停车本身内涵很丰富,具体到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主要是会利用到智慧停车中的智能收费系统及错时停车功能。智慧停车虽然无法增加供给,但可从规范管理和错峰停车上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智能收费系统,可实现对车辆按照不同的费率、时段等进行差异化收费,控制车辆进入小区的权限及费用,从而实现车位的高效利用。
翟东伟进一步解释,所谓“差异化收费”,是指针对不同性质的车主,收费标准不一样。如对有房产证且是自有车辆的业主,可采用价格较低的包月形式;对有在本小区房屋租赁合同的车主,可采用价格稍高一点的包月形式;对并不是每天都有停车需求的车主可采用预储值的方式,同时享受折扣费率;对临停访客,按照周边市价或稍高一些的费率。“这样既可过滤掉非刚性需求,也可保障业主的基本利益。”翟东伟如是说。
据了解,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十字坡小区,进行智能化改造后,停车高峰期禁止外来车辆进出,中午会向社会车辆开放3~4个小时,每天有10~20辆外部车辆,内部车一年收费1600元,外来车收费标准与市场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小区居民停车。同时小区还与周边单位达成共识,为小区居民开放错峰停车,经过一些列措施,小区停车井然有序。
单位位于海淀区的小赵,其单位大厦地下停车位有88个,但使用率仅为50%,停车场对内对外都开放,收费标准一致,临时停车为5元/小时,包月550元。小赵通过智慧停车的相关APP,搜索到单位附近还有不少停车场,其中有三个大厦停车场价格分别为8元/小时、6元/小时、2元/小时。小赵单位附近也分布有居民区,通过智能手段,如果居民区内车位不足,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周围对外开放的单位停车场。
错峰停车可解决停车资源使用不均“围墙”存在且仍普遍
另外,错峰停车作为智慧停车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的又一主要表现,也是国家政策提倡的一种解决停车难的尝试措施。据统计,北京市停车场的利用率工作日仅为65%,节假日也只有83%。居民小区停车位白天空闲、晚上稀缺,而工作区域则正好相反。错峰停车正是利用智能手段,解决停车资源使用不均问题,从而达到现有停车位的充分利用。
翟东伟介绍,这种停车需求“潮汐”现象,是目前停车行业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国内特别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该问题,改变出行结构,加大公共交通分担率是根本办法,也就是通过减少需求缓解压力,但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错时停车是能够短时间产生效果的最佳办法。
在北京市东城区,今年有17个街道开展错时停车试点,每个街道至少选取一处错时停车试点区域,可为居民提供2000~3000个车位。据枣苑社区主任刘志琴介绍,该小区共有居民1600多户,有车家庭1000余户,而小区停车位仅有700多个。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社区居委会与仅一街之隔的雍贵中心达成协议,向小区居民有偿出租120个车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小区停车难问题。“错时停车具备可复制性,其难点主要在于资源需求双方的协商,应该被得到广泛推广。”翟东伟说。
此前,虽然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有相关规定,但翟东伟认为,目前还有很多配套的政策需要出台,特别是有关产权收益问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才能最终起到作用。尽管错峰停车值得推广,但资源需求双方能达成协议并非易事,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走访的几个小区及单位了解到,大部分的停车场车位只对内不对外,“围墙”打不开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单位及居民小区仍然未将停车场的“大门”打开。
于化龙说道,造成这一“门槛”的主要原因是牵扯多方利益,包括开发商、物业公司、业主等,“大门”一旦打开,维护成本分担及收益分割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另外,安全问题也是“大门”难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翟东伟表示,安全问题本质上不是问题,更多时候是物业考虑到增加的收入与要承担的责任不匹配而做出的托辞。破解该问题,可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利益分配,错时停车、车位分享等产生的收益要考虑各方的利益;二是做好信息的互通,到小区停车的车辆和车主可通过停车管理系统或是APP提前做好信息的登记和核对,保证进出小区车辆、人员可追溯;三是做好全体业主及业委会的工作,消除顾虑,促进错时停车、车位分享得到广泛的接受。
智慧停车APP在兴起的同时经历着“阵痛”
作为智慧停车一个重要的工具,停车APP的发展也在经历着成长期的“阵痛”。停车APP是借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风潮兴起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停车APP主要有ETCP、中国好停车、蜜蜂停车、丁丁停车、趣停车等。从2014年的几个,发展到2016年初的几百个,可谓声势浩大。但同质化严重、接入车场数量难以成规模、资源不能实现全覆盖导致车主难以选择等问题是这些APP共同的难题。
翟东伟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淘汰掉大部分的APP——但也不会只剩屈指可数的几家。由于停车场及停车位资源具有产权分散、管理模式多样的特点,很难快速用单一模式进行资源整合,这也是目前几家较大的APP所遇到的难题。同时路内停车的资源整合难度更大,需要投入的设备和人力也更多,这也决定了难以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对于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一个城市只用一个停车APP”的说法,翟东伟表示是行不通的。他认为,APP只是一种服务形式,与收费员、自助缴费机所提供的功能类似,而车主查询可用车位、支付停车费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也就意味着一旦资源完成了整合,车主可通过各种“入口”享受服务,如可以使用某个停车APP,也可使用所处停车场的自建APP,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以及各银行的APP。停车场的管理系统只要开放了接口,或者使用标准化的接口,就可通过任意途径使用服务。“所以,给车主的服务应该是多渠道的,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停车APP是不符合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理念的,必然行不通。”翟东伟如是说。
此外,于化龙还强调,政府在智慧停车上不能冒进,财政不应轻易尝试停车APP的开发,而应鼓励社会资本去尝试。政府应做的是保证研究方向的客观、公正、公平,在配套政策及立法等方面鼓励支持。据于化龙透露,北京市正在拟定地方停车条例,可能会启动地方立法。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