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多少汽车奔跑在园区道路上?答案是1043万辆次!如何实现交通科学化管理、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从2010年起,园区向科技要战斗力,着手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工程。
年接警近9万起交通管理也需适应“新常态”
汽车保有量是衡量交通出行状况的重要数据。记者从园区交警大队了解到,近年来,园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2015年园区新增登记机动车近8万辆,在园区注册登记的汽车总量达30万辆。而随着开发建设的持续深入,园区区域内轨道交通建设、大型地标建筑项目层出不穷,道路交通环境日趋复杂。
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园区交警警力却没有增加。据了解,目前园区交警大队一共有交警73名,警辅300名,要处理全年警情近九万起,30万辆车的车管业务,上万件交通设施的管理工作,以及交通事故处理、交通秩序维护、大型活动保障、安全宣传等等,每位警员平均每天上班时间近12小时。
如何适应交通管理的“新常态”?显然,传统的“靠人管”的管理模式已不相适应,交通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驶入“云时代”。
记者从园区管委会了解到,园区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历经前期3年的论证和设计后,2010年起,园区管委会启动“园区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建设,目前,园区智能交通系统一期一阶段、二阶段工程均已竣工。园区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全路网视频监控,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部分。
30分钟的车程7分钟走完开辟绿色通道“智能交通”更高效
交通管理如何实现智能化?近日,记者走进园区交警大队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一探究竟。
采访前,园区交警大队秩序中队副中队长林玉峰问了记者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园区部分红绿灯不设倒计时?”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这些路口红绿灯时间是不确定的,它们的配时由智能交通系统根据路口的实时交通流量来配置,而这也是智能交通提升人们交通体验的重要手段。
林玉峰介绍说,交通信号灯控制大有学问,其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是“延误”。“延误”通俗地来理解,就是汽车通过交叉路口等待的时间,延误越小意味着通过路口的时间越短,市民的交通体验就越好,所以在日常道路交通管理中,压降延误至关重要。
林玉峰解释说,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信号灯时间固定不变,并不考虑各方向来车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路口的延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系统可通过各检测器传回的数据进行“云分析”,然后生成最优的信号灯配时方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智能交通系统并不是孤立地压降某一个路口的“延误”,而是把这一区域关联路口的所有信号灯看成“一盘棋”来综合考量,从而整体压降区域的延误水平。
在智能交通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只要点击鼠标,园区任何一个路段的实时画面和信息就会出现在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比亲临现场更一目了然。林玉峰告诉记者:“当遇到救护、消防、工程抢险、特种保卫等情况,智能交通这种集成化、可视化、网络化、桌面化的信息可以帮助平台指挥调度人员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置指令、开辟绿色通道,极大缩短响应时间。”
记者了解到,一名两岁的宝宝就曾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帮助下转危为安。当时,这名身体不适的宝宝正在就医途中,没想到突发全身抽搐,情况非常危急。更让人着急的是,当时正处早高峰,载送宝宝的私家车被困在车流里“插翅难飞”,接到报警后,园区交警大队紧急出动,通过智能交通系统使远程指挥和现场保障紧密配合,仅用7分钟就走完了原本要半小时的车程,私家车被安全护送到医院,危在旦夕的宝宝得到了及时救治。
以互联网思维用好“大数据”智能交通系统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起来的园区智能交通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大数据的制造者。记者从园区交警大队了解到,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和全路网视屏监控系统可采集海量的数据。一方面,智能交通系统依据园区路网结构以及交通流分布状况,区分路段、交叉口、车道、流向等不同类型,通过采用视屏检测器、微波检测器、卡口摄像机、地磁、线圈等综合手段,采集并储存车流量、车速、车辆号牌、行驶轨迹等数据,平均每日采集到卡口500万像素高清照片多达25万余张、微波数据30万多条、路口交通流数据60多万条。另一方面,智能交通系统有强大的监控体系,目前全区共布设160个卡口摄像机、54个路口监控球机、6个高空监控摄像机,24小时存储高清录像,每日产生视屏文件将近10T。目前总数据量达4.5P,相当于1万台普通电脑的储存量。
“智能交通系统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我们也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用好智能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林玉峰说:对涉及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信息进行“去敏”处理后,把智能交通的大数据免费向社会开放,吸引网络技术公司等创新企业开发运用软件服务民生,这是智能交通系统正在探索的新课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