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预先维护”降低风险
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老旧桥梁维护管理和风险防范压力都比较大。自20l0年起,日本改变对桥梁维护的政策理念,从桥梁出现明显损伤后采取“事后维护”,调整为“预先维护”,立足于“早发现,早维修”,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减少修缮费用。
一是明确“早预防”范围,建立桥梁状态“病历”,及早对症下药。日本国土交通省制定了“桥梁定期点检要领”,对桥梁损伤状态列出26项门类,细化到钢材腐蚀、金属疲劳、混凝土裂缝等,并根据桥梁损伤情况,作出“根据情况需要补修”“尽快补修”等判断,并把点检结果列入“桥梁管理病历”中。日本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日本地方一级政府管理的桥梁中,长度在15米以上的桥梁有217座在检查中因老朽等原因实施了通行禁令,有1161座桥梁采取限制通行。
二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对地方和基层部门落实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加大扶持力度。日本现有15.52万座桥梁,其中地方府县和基层町村管理的分别为3.37万座和8.95万座,但受预算等因素限制,安全检查能力相对较低。为加强地方和基层部门对桥梁的“安全点检”工作,日本国土交通省2007年起实施“桥梁长寿命化修缮计划”,对加入这一计划的地方提供事业经费补助。除此以外,日本还向地方自治体的道路管理者提供技术指导、派遣点检人员等。截至2011年4月,日本都道府县所管桥梁的96%、政令市所辖桥梁的84%制定了“长寿命化修缮计划”,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
美国:事故处理“举一反三”
美国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州际35号大桥2007年曾发生垮塌事故,造成13人死亡、145人受伤,是1983年以来,美国在没有天灾或外力因素情况下所发生的最严重桥梁坍塌事故。然而,该起事故由于应对得当,政府部门并没有遭遇舆论压力。经过长达18个月的调查,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发布结论,认为设计缺陷和桥梁自身重量不断增加是造成垮塌的主要原因。
美国政府之所以在耗时一年半进行调查的情况下依然能赢得民众理解,一是因为美国有关机构在调查处理中充分把握“快”与“慢”的平衡,即进入现场快、展开调查快、保存证据快,而在确保调查过程充分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又高度重视分析和结论的科学性与严谨度,做到“不怕慢”。
据美国媒体报道,事故发生后19分钟,明尼阿波利斯市就组建事故紧急行动中心,全盘接手事故救援指挥、协调工作。事故次日,当地州市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第三天,时任总统的小布什就宣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联合进行事故调查,并派联邦调查局取证团队介入。
美国完善的工程建筑管理体系也对消除社会疑虑起到重要作用。事故发生后,由于原始建筑资料保存完整,政府部门迅速公布该桥梁的承建公司以及建筑材料的提供公司等。联合调查组还要求在拆除坍塌桥梁时尽量完整地保存有关材料,“犹如犯罪现场调查时的高规格,一块砖也不放过”,以便公众随时了解和查验调查结果。
二是为保证结论客观公正,调查还主动引入第三方机构,避免利益牵扯和人为因素干扰。据了解,除联邦、州、市三级政府参与外,多家独立咨询公司也被聘请进行独立调查,当地警方就是否存在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进行调查。为弄清事故原因,联合调查组还同意联邦公路管理局专门设立的桥梁公路研究中心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最终发布的调查报告不仅提供了大量数据,而且还给出了详细的数字图像分析和模型,从而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三是在调查结论出来后,做到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有效避免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密西西比河大桥事故结论确认后,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要求对全国其余700座类似结构的桥梁进行了全面检查,最终发现该结构桁架连接中存在重大隐患。事故促使美国管理部门完善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的法律监管体系,如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委员会对桥梁管理规则进行修正和细化,包括桥梁施工者如何放置建筑材料和车辆等都有明文规定,以免因此引发桥梁倒塌;明尼苏达州则大幅增加桥梁检查员人数,并启用第二家工程公司对新桥梁的设计方案进行“二次审核”,以杜绝一家公司审核可能存在的漏失与风险。
结语:
桥梁安全防范重在事先强大的预警防范机制,安防的目的在于避免事故的发生。在防塌桥,防违规,防汛中,安防视频监控设备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但是有了监控设备,工作人员就可以及时监测到桥梁动态信息,这样我们可以提前预警并快速做出响应,从而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