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物联网时代加快人“符号化”的进程
2012/10/16 09:16   CPS中安网      关键字:物联网,生物识别      浏览量:
作为物联网发明者和应用主体--人,应该而且必然要融入物联网的运作之中,成为物联网中的一个具有特殊符号的元素,最终形成物体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确保物联网M2M、M2H(machingTOHumen)等预期功效的实现。

目前为止对于物联网内涵的普遍定义是:各物体之间特定属性的感知、以及物体相互间对于感知信息的交流、分析、综合,对于人与物联网的关联方式,则局限在基于RFID技术的空间定位的应用描述。然而,作为物联网发明者和应用主体--人,应该而且必然要融入物联网的运作之中,成为物联网中的一个具有特殊符号的元素,最终形成物体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确保物联网M2M、M2H(machingTOHumen)等预期功效的实现。

本文所述人的符号化是指人员的自然属性,不涉及该符号的社会属性。

1、人融入物联网体系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符号化

物联网的运行规则中,网内的每一个元素(物体或者人)都应该配置唯一对应的识别码(符号),这是物联网运行的首要条件--快速准确识别。在这里,准确就是指从该元素外在的表达符号中,可以解析出其独具的内在属性;快速识别过程中,以取自各人的生物特征代表人唯一符号属性的独具特征,是最合理的选择。

2、生物识别是人特征符号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对于物体识别往往采用RFID标签,该标签配置的识别数据具有唯一性的特点,但是如果用此标签作为人员识别标识,则由于携带者可能发生变换,而导致识别系统运作混乱。受到现行的技术水平和人性化法规等诸多条件制约,又不允许采用把RFID标签的载体(芯片)植入人体的方式来实现对人身份唯一性的识别,可行的方式只能是:采集人员个体唯一性的特征编为识别符号,以此精确定义,从而快速、准确判定该元素(人员)的真实身份。

生物特征是人员个体中最具有唯一性的特征,以生物特征编制特征符号具有准确性、唯一性的优点,也是符合物联网运作规则的合理选择。

3、人员生物特征提取的深化进程

生物识别技术经历了由外在特征识别向内在特征识别的进化过程。

3.1外形特征作为识别依据的技术发展及其缺陷

3.1.1面部照片识别

以摄影方式获取的面部照片是最原始、最普及的识别模式--贴在身份证件上作为比对依据,曾经是社会公认的最准确而有效的身份鉴别方式。但是改变发型/储留胡须方式变化、服/配饰改变、面部整容等行为;年龄增长产生相貌变异等因素,对其准确性与有效性带来重大挑战。

3.1.2指纹/掌纹生物特征识别

依据各人指纹/掌纹差异性且终身不变的特点,实施采集/比较/判断已经获得各应用领域的大面积推广,并已经达到法律认可的地位。但是由于有相当比例人员的指纹/掌纹特性不适用于目前技术识别,给普及性使用带来极大困难;而随着相关技术知识普及之后,恶意行为人采取戴手套消除相关特征信息甚至套用特制的人造指纹/掌纹薄膜套的方式应对验证行为,对于高等级应用在防伪可信度方面带来极大挑战。

1 [2] [3] [4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