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故宫方面传来消息,将于2014年全面更换新一轮防盗系统。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的文物藏品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这座神圣的历史文化殿堂被给予了太多的重望。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又是接待观众任务最为繁重的博物馆。故宫安全防范,不仅仅是防盗,还包括防火、防雷、防震、防踩踏等等。然而,做好故宫安防五重门并非易事。
第一道门:防火之门
故宫有很多门,不同的门有的时候是开启的,有的时候是关闭的,什么通道最简洁,新的安保人员必须熟知,时时刻刻处在临战的状态。
故宫里的防火墙
游览故宫,大多能看到救火缸、灭火桶等防火设施,但很少注意到建筑结构中的防火墙。由于故宫各大殿采用木质结构较多,而且廊庑毗连,在明朝时因不注意防火,结果火灾多次发生,并造成火势的蔓延,损失巨大。到清代康熙年间,为了吸取火灾教训,对发生的火灾进行了分析后,动工把太和殿、保和殿的东西房山修改成了具备防火功能的砖墙,拆掉了与之相连接的廊庑,这样增加了宫殿的安全系数,同时在后宫庭院的廊庑之中,工匠们还十分巧妙地运用石料设置了四道防火墙,每道防火墙都砌在廊庑之间,隔断了可能发生的火灾,这四道防火墙在外观上也与其它墙体没什么区别,既起到了安全防火的独特功效,又与整个建筑浑然成为一体。
故宫备308口大缸防火冬天为防冻套棉套烧炭
游览故宫,在很多殿宇前面都可以看见贮水用的大缸。由于紫禁城中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极易失火,在每个院落安放大缸的目的就是“镇火灭灾”。在紫禁城皇宫中设置铜缸、铁缸,最初的意图就是用来防火的。这些大缸平时贮满清水,宫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据说,这些大缸还有一个俗称叫“门海”,取门前之大海的意思,祈望门前的“大海”以水克火,宫里不再发生火灾。
第二道门:防盗之门
故宫目前用的防盗系统是1998年的,十四年没有更新,如今故宫将对安报防盗检测系统进行全面提升。故宫的防盗系统更新的晚了一点,现在正在抓紧进行提升,提升的系统在2014年会全部完成。现在完成一些就开始使用一些,我们希望能够更多使用物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来使故宫的古建得到安全保障。
构建最高级防盗体系
故宫防盗系统中,国内著名安防专家为我们勾勒出利用目前顶级防盗设施组成的最高级别防盗体系的样貌。这是一间需要高度布防的房间,位于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的10层。房间里有重要文件、珍贵收藏和私人物品。这座楼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商业建筑,有受训的保安和24小时的监控室。
在已有的统一的安防设施之外,这间房间加装了独特而完善的安保系统。房间入口的右侧墙壁上安装了一个静脉血管纹路识别系统,它代替了可能会被复制的指纹识别系统成为了第一道门禁。这是一种活体识别技术,识别过程小于1秒,认假率0.0001%,拒真率0.01%。除血压低患者和7岁以下儿童,安全通过率基本可达100%。当然,面部正对的墙壁上和头顶后方都装有普通摄像头以便留存影像资料备用。
打开房门,房间的三个角度均分别装有24小时摄像头。其中之一针对房间内全景记录,其余两个分别指向保险柜和其他重要物品的方向。摄像头所摄录图像直接无线传输至监控室。监控室屏幕除人工监控外,还有智能识别系统。对于该房间内突然发生的人快速位移、大幅度动作等异常现象会自动锁定人物面部图像并报警。摄像头本身如被遮蔽同样会触发警报。房顶正中的烟雾报警器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屋内沿地板和墙面分别装有声频和光波测定装置。两套系统设定为晚8点后开启。在设定的时间段内,如屋内发出任何声响、出现光源,防盗系统自动后台报警。与此相应,屋内空间安装了人体红外探测器,刨除当天室温,如在设定时间内室温出现突然变化,探测器会触发警铃。
房间的墙壁上悬挂着油画,桌前摆放着轻巧的雕塑。在这些藏品的背面或底部都尽可能隐蔽的安装了电子芯片。物品如发生位移,报警信号会立即传输到监控室,而芯片内的GPS定位系统会随时将自己所处的位置发送至监控室以及每一个保安的手持终端。
房间一角的保险柜同时拥有密码锁和静脉血管的纹路识别系统,并且提前设定为早9点至晚6点期间才可以开启。在此时间范围之外的包括主人在内的任何触动都会引发警报。
正对着房门的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幕墙。玻璃墙部分是可开启的窗子。在窗两侧的墙壁上装有对射的红外探测报警系统,以防止任何人从窗子进入房间。玻璃上安装了声频测定仪器,针对玻璃破碎、割裂等声音尤为敏感。玻璃幕墙外侧加装小型防攀爬雷达,24小时以微波形式组成扇形监测墙,可监控任何物体和人靠近外墙。
这是一个由声、光、生物学以及智能识别等多学科防盗设施组成的完善系统,但设备的先进并不能代表安防系统的绝对安全,合适的设施配置并形成连续缜密的系统,配合人防监控才能达到最高安全防护的需要。正如专家所说,任何先进的安防技术系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责任心。
第三道门:防雷之门
故宫的防雷是大事,建国以来唯一一次火灾就是因为雷击。1987年,景阳宫遭雷击而起火。
避雷针球雷防雷
随着科技大发展,人们对雷电知识的了解逐步深入,防雷技术也不断更新,但主要有以下7种:避雷针防雷法、法拉第笼式防雷法、滚球防雷法、E·F避雷保护系统、消雷器防护法、避雷设施保护法、人工影响雷电防雷法。几种方法各有侧重,对古建筑较为适用的是避雷针防雷法。由于古建筑防雷设置不仅要具有实效性,同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所以多用避雷带、网作为古建筑防雷的接闪器。
避雷针防雷法是利用避雷针高出被保护物的高度,使雷云下的电场发生畸变,从而将雷电流吸引到避雷针上,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使被保护对象免遭雷电直击。也就是说其实质并不是避雷,而是引雷。
由于球雷的难预防性,防护球雷的最好方法是采用屏蔽。对于一般的建筑(钢筋混凝土),可将门窗加上金属纱网与全部钢筋连成一片,构成一个笼式防雷网,可以防止球雷侵入。但对古建筑这样做是很困难的。对重要的古建筑应当做金属纱窗和金属纱门,将它可靠接地;对次要的古建筑,如不能补加金属纱门窗,应注意在雷雨天紧闭门窗,力争达到全封闭状态,以防球雷的侵入,但不可用纸裱糊门窗。
第四道门:防震之门
地震是故宫的心腹大患。华北地区常有地震发生,历史上的一些大震造成了强烈的破坏,所以现在要进行一些防震的实验性处理。我们库房要做到,每一件瓷器有琅匣,我们的柜子要有一些防倾倒设施。
第五道门:防踩踏之门
踩踏在故宫是非常可怕的,巨大的人流在故宫嗓子眼的位置。用旅游委负责人的话说,故宫这么多年从来没出过踩踏事件真的是一个奇迹。在每年增加100万人次的情况下,故宫在防踩踏防拥挤方面必须要出台更好的措施。
此外,故宫将启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编制,通过规划使故宫的1.1平方公里的用地和将近9千间房屋的使用功能得到清晰明确的界定,也使今后保护和利用的方向更加清晰。
结语:
随着十一国庆假期的来临,故宫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安防措施更是不容忽视。正如故宫博物馆馆长单霁翔所说,今后,故宫博物院将更加重视媒体工作,加强与广大公众的沟通,虚心接受批评,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并将其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动力。故宫安防体系的升级改进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重点,也是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