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市民群众停车“空间紧”“找位难”“周转慢”“秩序乱”等问题,浙江省杭州市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数据、打破壁垒,全城75%以上泊位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3700多个停车场(点)、83万个泊位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全市一个停车场”初具雏形。
聚焦市民群众停车“空间紧”“找位难”“周转慢”“秩序乱”等问题,浙江省杭州市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数据、打破壁垒,全城75%以上泊位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3700多个停车场(点)、83万个泊位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全市一个停车场”初具雏形。
随着数据不断完善、管理更为精细,智慧停车正在为杭州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建设更聪明、更智慧的城市,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打造“全域一体”静态交通
进出自动识别,离场先抬杆放行,后自动付费。在杭州,几乎每个停车场出入口都醒目地张贴着“先离场后付费”的字样,这背后,数十亿条数据在网络中汇聚流动。
2019年以来,杭州在停车场推出“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牌、计费,一次绑定,全城通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杭州全城有150万个泊位信息接入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占全市约200万个泊位的75%以上。对外开放收费停车场(点)几乎都已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功能,注册用户数达330余万人,累计提供服务1.5亿次。
杭州市轨道交通运行和公用事业保障中心社会停车保障科科长金建锋说,若是以每次服务为市民节省30秒计算,“先离场后付费”已为市民节省超125万个小时的离场等待时间。与此同时,车辆离场速度加快,也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更多停车资源,让有停车需求的市民更便捷地找到车位。
此外,针对医院、学校、景点等重点区域综合交通问题,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将系统计算的停车场泊位忙闲等信息聚合后,协同共享给属地政府,属地政府再通过设置引导屏、停车优惠等方式,实现停车智能引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是浙江省内综合性三甲医院之一,其中位于杭州滨江区的院区日接诊量达8000人左右,医院周边道路的停车需求不断增加。
记者注意到,在距离医院一个路口的地方有多个实时停车指示牌,医院里是否有车位、附近哪个停车场还有空位,均可一目了然,司机再也不用绕着圈圈埋头找车位了。数据显示,通过增加公共泊位、智能停车诱导等综合手段治理,浙大二院热点区域工作日高峰延误指数由1.51降至1.32,下降幅度达到12.6%;停车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泊位指数由治理前的2.56提高到4.46,提高了74.2%。
在人口密集的住宅区,找车位也不再是“开盲盒”。家住杭州市滨江区东信社区的陈佳锋说,以前下班回家,一度面临“抢车位”的无奈。得益于社区上线的“邻里停”管理运营平台,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预约小区附近的共享车位实现错时停车。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借助“邻里停”,东信社区平地“挖”出1549个共享车位。“依托数字化改革可以精准匹配园区、小区停车资源。”东信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戴笔峰说。
此外,为充分盘活现有停车资源,今年以来,由杭州市城管局牵头,积极推进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泊位共享开放,并联合市属国企华数集团,基于“邻里停”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了市级泊位共享统一平台,截至目前,全市3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已在平台上线试运行。
智能化助力精细化管理
杭州市通过早年的实践发现,在挖掘停车资源、建造更多停车场之余,若不能真正“对症下药”,“停车难”问题将难以得到高效持久的解决。
“‘停车难’是动态的,不同区域的‘停车难’成因不同,解决方案也不同。”杭州市轨道交通运行和公用事业保障中心副主任叶文文说,“停车难”反映出的是城市管理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问题。
依托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城市管理部门进一步寻找“停车难”的真正原因以及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
在杭州市城管局指挥中心,一块蓝色大屏上,城市大脑停车系统记录着普查泊位、接入泊位、当前占用泊位等实时数据。
屏幕上的杭州地图被划分成近9000个停车小区,实施网格化管理,以红、黄、绿三色热力图动态实时显示停车难易程度,红色代表饱和、黄色代表拥挤、绿色代表空闲。
“可以看到,这些网格不是均分的,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小。”叶文文说,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对杭州市各类停车资源分布及停车数据动静态信息进行了采集,摸清底数之后再通过精细计算,回答“停车难”背后真正需要解决的“哪里难”“有多难”“为何难”三个问题。
今年,在解决杭州市钱塘区云帆小学附近区域停车难题时,钱塘区相关部门将学校地下停车场217个停车位作为家长接送车停放点,将原先停放在马路上的车辆引导至地下停车场。同时,对家长提供每天2小时的停车优惠,通过学校入口处设置的智慧停车引导牌,家长能实时获得停车库内车位信息,有效缓解了早晚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
数字化思维推动改革深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大数据支撑,杭州多个管理部门针对“停车难”这个“系统性问题”建立起了“系统性思维”,形成顶层架构,出台一系列规范标准,改变了以往“停车难”治理中“盲人摸象”的困境。
为了联通停车场库“数据孤岛”,开发通用接口,统一接入标准;为了对发改、交警、物价、城管等各部门停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破除职能部门“信息壁垒”实现共享;为了明确停车场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修订市政府令,对停车管理机制进行固化;为了支持消费者停车优惠抵扣,打通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商场会员系统、场库本地停车系统,实现车辆同商圈的跨场库优惠互认,费用自动结算……
以解决“停车难”为导向,数字化的思维、理念、技术、工具正在推动杭州深化改革。
今年,杭州城市大脑升级2.0版本。在智慧停车场景中,将以全市停车场及泊位动态在线数据为基础,进一步支撑私有和公有泊位共享共济、车位导航、预约、反向找车等功能。
杭州市相关部门正在通过技术升级、规范化管理等举措,探索更为“安全无感”的停车管理服务。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首批高杆视频系统创新信息采集技术,在10余条路段850余个泊位投入使用,通过视频图像自动识别停车时间点并计费,停车收费实现全电子化模式,车辆离场后实时生成订单,缴费清晰透明。借力视频巡检车,采用厘米级定位系统与
车牌识别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路侧停车进行流动巡检拍照、图像分析识别,准确获得车辆停放的泊位号及车牌号。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停车”的升级,除了技术和管理外,还需要制度革新。例如,如何将专用停车泊位的闲置时段最大程度地共享释放?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对停车场内区域进行管理和执法?道路停车未缴费问题能否与个人征信打通?“能停车、好停车、快停车”目标的实现,仍须通过法治手段得到进一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