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发布的报告是平安中国蓝皮书系列第二本蓝皮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现了对平安北京建设情况的年度连续观测和评价;二是反映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平安北京建设的新变化、新发展;三是增加了域外比较研究专题,对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国家首都安全维护经验进行研究借鉴;四是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更新了调查问卷,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2月29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平安中国蓝皮书: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曹诗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蔡继辉出席会议并致辞,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主任宫志刚教授、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建新副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与交通管理学院戴锐副教授等分别作发布报告,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应松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北京市政法委研究室主任刘泽锋作为特邀嘉宾进行了精彩点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勇主持发布会。
本次发布的报告是平安中国蓝皮书系列第二本蓝皮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现了对平安北京建设情况的年度连续观测和评价;二是反映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平安北京建设的新变化、新发展;三是增加了域外比较研究专题,对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国家首都安全维护经验进行研究借鉴;四是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更新了调查问卷,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报告(2019)》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及附录四部分组成。总报告主要对平安北京的新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评估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分报告主要对北京市的社会治理、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生产、矛盾纠纷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平安建设保障和安全感七项内容进行评估分析。专题报告主要对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国家首都安全维护情况进行比较研究。附录为指标体系得分情况表和调查问卷。
在今年的报告中,课题组完善了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更新了调查问卷,继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6个城区的60个社区完成了1200 份入户问卷调查,并进行了13次访谈,使用问卷数据与统计数据、网络调查数据共同完成了对3个层级149项指标的评估工作。
评估结果显示,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评估2019总得分为85.12分,处于“优秀”等级,说明整体上平安北京建设扎实有力,无论是建设内容还是建设效果,无论是客观数据还是主观感受都较为优秀,都得到了北京市民的认可和接受。但评估也显示,平安北京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社区安全成为2019年度平安北京建设的短板。
平安北京建设评估(2019)得分情况
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社会治理”一级指标的得分为84.51分,处于“良好”等级。反映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有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评估也显示,社会主体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仍然较为滞后,长效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群防群治品牌认可度较低。问卷调查发现,虽然北京市在群防群治品牌建设方面投入很大,但是受访者对品牌建设认可度较低,品牌认可度得分最高的“朝阳群众”得分为58.60分,也未超过60分。此外,不同城区之间群防群治参与力量和品牌建设情况也存在差异。
“社会治安防控”一级指标的得分为82.46,处于“良好”等级。北京市社会治安防控扎实有力,对于社会治安的防范和控制达到预期效果,不同城区之间的社会治安差别在缩小。但是,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物流寄递业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成为防控的短板。例如,从调查问卷情况看,针对问题“是否设有网格长?”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达到72.97%。针对问题“是否设有业主委员会?”有超过一半(54.95%)的受访者回答“没有”或“不清楚”。这说明居民对网格化管理和业委会自治熟悉程度不高,发展尚不充分。与2018年相比,个人信息经常泄露的情况有所改善,下降了近40%,但仍然有29.77%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居民在邮寄快递时接受检查的比例仅为25.58%,居民在邮寄物品时被要求提供身份证件的比例仅为25.42%。
“安全生产”一级指标得分为90.09分,处于“优秀”等级,相比较2018年度得分(79.89分)有长足进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已基本建成,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地区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城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调查显示,尚有36%的受访者回答“所在的单位没有建立应急救援队伍”,38.77%的受访者不了解本单位的应急预案,40.18%的受访者没有听过安全生产(12350)举报投诉电话。
“矛盾纠纷化解”一级指标得分为77.68,处于“良好”等级。说明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但评估也显示,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分析与研判机制仍待完善;矛盾纠纷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队伍发展区域不平衡存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专业性、行业性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例如,调查显示84.25%的受访者未曾参加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听证会。超过半数(58.05%)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本社区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人口服务管理”一级指标得分为81.07分,处于“良好”等级,与2018年度处于同一水平。人口服务管理稳中有进,常住人口调控持续有力,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效果明显,出租房屋治理方面成效显著。但是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有待加强,调查显示“买房难、收入低、交通难”成为申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京面临的三大主要困难,除此之外,流动人口工作、子女就学、看病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这提醒我们应当更加关注非京籍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重性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管控面临新挑战,调查发现,社区中老年人(父母)监护重性精神病人(儿女)的现象较多,其监护能力一般,特别是面对突发情况时,依靠中老年监护人自身难以应对,只能依赖外部力量,救助时间和监护效果上会打折扣。
“平安建设保障”一级指标得分97分,处于“优秀”等级。平安北京建设各项保障工作一直做得很好,连续两年成绩优秀,特别是法治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法治化水平高于同级城市。例如,自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7月22日,北京市发布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工作文件共1354个,涉及平安建设的地方性立法有96个,占全部地方性立法数量的7.1%。同期,上海市发布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工作文件共1342个,涉及平安建设的地方性立法有69个,占全部地方性立法数量的5.1%。人力、物力、科技保障投入大,效果好,只是宣传教育工作得分相对较低,略显滞后。
北京市居民“安全感”一级指标的得分为81.97分,处于“良好”等级,反映出北京整体安全感状况相对较好。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感到安全”的占比为94.09%,比2018年上升了2.51%,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校园安全感”的得分最高,为92.73分,表明北京市校园安全工作要明显好于公共场所、社区和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也反映出北京市政府对校园安全重视程度极高,投入很大,在制度、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保障较为到位,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校园安全的提升。从调查情况看,北京市校园整体安全系数较高,不同类型校园的安全状况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大学校园。“社区安全感”得分最低(70.36),严重影响了“安全感”的总体评价。从区域安全感看,农村地区的整体安全感状况要远高于城区、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远离郊区的乡镇的整体安全感状况。安全感最差的是“远离郊区的乡镇”,认为“安全感好”的比重仅占35.48%。
基于评估发现的问题,报告认为,平安北京建设在下一步要着重提升共建共治共享能力,加强社会动员机制创新,重塑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提高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公众参与度,提升平安北京建设品牌的辨识度和认可度,重点加强基层社区治安防控,防范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拓展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提升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