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概述
我国的平安城市经历了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步完成了各类场所的监控点位覆盖,并实现了各级监控系统的大联网。视频图像在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平安城市建设中,依然存在前端点位布建不合理、缺少对海量视频快速检索定位嫌疑目标的手段,以及警种应用单一等问题。
为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安治理能力,两办和九部委相继发文,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平安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建设模型
针对当前平安城市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海康威视结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相关建设指导要求,提出新一代平安城市的建设模型,即围绕“前端网络立体化、数据处理结构化、深度应用全警化”三个方面开展。
前端网络立体化:通过建设立体化视频防控网络,实现对城市的多维度信息采集、全方位立体防控;
数据结构化:通过构建视频解析中心,加强对视频数据的结构化处理,提取有价值信息;
深度应用全警化:通过深化实战应用系统,提升治安防控、可视化指挥和视频侦查等面向各个警种的实战应用。
1、前端网络立体化
平安城市前端布点应结合实战应用需求,按照“断面无盲区、局部构成封闭”的原则,以“圈块格线点”的布防模型为出发点,通过“围圈、切块、分格、连线、定点”的划分方式,对城市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布局。
在此基础上,依据犯罪地理学意义上的防卫空间理论,综合考虑地区行政划分、地形地貌特点、案件高发区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密织“地面、空中、动态、静态”四张防控网络。
地面防控网络
定义:基于地面固定区域目标的全天候监测。
应用场景:大范围区域的无死角监控;摄像机监控位置的可视域展示;夜晚超低照度的环境监控等。
产品推荐:
空中防控网络
定义:基于空间层次感防控理念出发,对纵向空间的场景监控。
应用场景:城市制高点对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的监控;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对活动目标的快速锁定、跟踪。
产品推荐:
静态防控网络
定义:依托城市道路网,实现在重点部位对可疑布控人员及车辆的有效识别和布控预警。
应用场景:城市次干道路、背街小巷的车辆抓拍、识别;火车站、地铁等重点场所的人脸抓拍、识别等。
产品推荐:
动态防控网络
定义:依托单兵、车载、布控球等高清移动设备构成的移动视频防控网,实现街面巡逻警力与指挥中心的无缝对接。
应用场景:现场视频实时回传;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应急布控等。
产品推荐:
2、数据处理结构化
依托前沿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推进视频图像结构化建设,将视频流转为数据流。基于智能算法,对视频进行分析,提取出视频中出现的人员、车辆、物品的各项特征属性,生成结构化文本信息。
通过对实时或历史监控视频中的目标进行特征提取、增强与行为分析等关键技术,有效地发挥出视频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应用价值。
视频云分析
定义:通过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对图像进行结构化描述,从海量的视频信息当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场景:对卡口图片的二次结构化处理;对实时视频流的结构化处理;
产品推荐:
大数据存储和检索
定义: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支撑平台,为海量数据提供高效的存储、检索、分析、统计等计算能力。
应用场景:对各类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和查询。
产品推荐:
3、深度应用全警化
基于前端立体化防控网络建设,依托视频云分析技术、大数据技术,实现各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价值数据的比对碰撞、深入挖掘,并以智能应用为展现方式,服务于公安各项业务,使信息数据真正成为实现预防预警、精确防控的源头活水,推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促进预警预防能力、打击犯罪能力、基础管控能力、整体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事前防控
把视频巡逻和街面巡逻相结合起来,提高巡逻效率,减轻基层民警工作强度。包括:视频预案、视频接力追踪、疑情抓拍、可视域布控等应用。
事中指挥
利用移动警务装备,和后端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可视化指挥、扁平化调度”的应用。包括资源一网展示、远程可视化指挥、视频集中布控、视频紧急预案等应用。
事后侦查
依托侦查研判应用系统,开展视频采集、视频处理、案件研判、卷宗管理等业务,确定嫌疑目标的来去路线、最终落脚点。包括地图研判、车辆研判、线索比对、轨迹刻画、案件归档等应用。
三、总结
通过SDT新产品、新应用,实现平安城市立体化、结构化、全警化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全面、信息融合、运转高效”的统一协同工作平台,做到第一时间感知问题、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工作保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