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机械锁的安全性面临挑战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60%左右的家用锁芯仍然采用90年代盛行的弹子锁芯,由于其在市场中流通时间较长,大部分小偷已经对锁的内部结构和开锁原理了如指掌,开锁技能已经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开锁时间从几分钟到几秒钟不等,这样的锁在小偷面前形同虚设,给家庭带来严重安全隐患。目前的大部分的锁具还是A级锁,很多开发商交房时装的锁芯都是A级锁。这种锁只有一排弹珠结构,钥匙都只有一排卡槽、一排弹子孔,使用万能钥匙,甚至铁丝,锡纸等工具就能够打开。
智能锁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智能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现代五金工艺的完美结晶。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安全识别认证手段开门,具有不可替代、无法复制和唯一性的特点,其采用高科技的数字图像处理、生物识别及DSP算法等技术,是符合现代安防要求的新一代门禁设备,广泛运用于政府机构、银行、高级公寓等需要绝对安全和隐私的场所。相对于传统机械锁,生物识别锁更安全、便捷,它还可以集成虚拟密码、防盗报警、智能家居等功能,对防盗起到多重保护作用。下面我们对比较常见的两类生物识别锁做一些介绍。
不同人的指纹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点上各不相同,且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指纹锁正是通过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指纹特征将指纹与人对应起来,在开门时验明身份,且因为方便、快捷、精确等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近年来,指纹锁的发展也呈现多种发展趋势:指纹锁生产商在不断增多;产品标准在逐步完善;产品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外观中的时尚元素越来越多,另外房地产项目也在拉动指纹锁的市场潜力。
但指纹锁在看似风光的背后也有其他的隐忧。首先,指纹识别锁的识别率有待提高,原因是有约1%-5%的人无法使用指纹锁,或者需要多次识别才能通过,若指纹识别的成功率能达到99%以上,则推广难度会更小,接受人群会更多;其次,电池寿命长短不一,高耗能功能的多少、电路设计的科学性、漏电保护的合理性、使用人数和频率的高低都是影响供电的重要因素。针对指纹锁的电池寿命问题,厂家一般标明可以使用一年,但锁到了用户手中往往只能使用半年,并且在电量快要耗尽之前不会提示户主更换电池,这就会有回家的户主被智能锁锁在门外的事情发生。最后,某些厂家的指纹锁稳定性也存在不足,因此在此提示大家购买指纹锁的时候要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切勿一味以价格低廉为购买标准。
虹膜锁也是智能锁领域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员。虹膜锁是一种以人体虹膜为识别载体和手段的智能锁具,人体基因表达决定了虹膜的形态、生理、颜色和总的外观,虹膜形貌一般可以保持数十年基本不变。另一方面,虹膜是外部可见的,但同时又属于内部组织,位于角膜后面,要改变虹膜外观,需要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而且要冒着视力损伤的危险。虹膜的高度独特性、稳定性及不可更改的特点,是虹膜可用作身份鉴别的物质基础,此类特点也使虹膜识别技术超越指纹识别技术,成为当前应用最为精确的识别技术。
然而虹膜锁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例如,一个人同时在不同的场合具备虹膜开锁的权限,它的生物信息就被留在了不同的地方,其被复制的风险就会增加,要化解该风险就要同时应用密码卡,不同的锁具使用虹膜加不同的密码卡就会使安全风险下降,但同时它的便捷性也会打折扣。
智能锁的安全问题也亟待安防企业解决
通过上文对指纹锁和虹膜锁的举例说明,我们可以看出机械锁早已随着各种技术的使用而变得不再安全,将在未来普及的智能锁迟早有一天要担起家庭卫士第一道防线的重担,但我们在为各种智能锁叫好的同时,也要关注锁具实现智能化之后的防破坏性能、网络安全、信息保密安全等问题。针对智能锁的整个领域而言,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智能锁基本都没有经过二次加锁处理,因此锁芯用锤子、小刀、螺丝刀等工具就可以将其破坏。其次,多数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会做一个高水平的加密系统,只是在一味的炒作“智能”,但在这种“智能”之下难掩安全隐患。特拉维夫附近的魏茨曼科学院和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研究人员曾用飞利浦的Hue智能灯泡进行了实验,黑客不必直接访问这些设备就可以感染它们:研究人员在距离一栋建筑物229英尺(约70米)的地方驾车驶过,就足以让这栋建筑物内的网络感染上了恶意软件。同理,黑客们也可以通过恶意软件让智能锁失去保护功能。最后,当黑客攻击智能锁的同时也有可能会盗取其中的包括密码在内的个人信息,这也成为智能锁的又一安全隐患。同时,因为智能锁存在识别失败的个别情况,因此一些智能锁会推出两套开锁方案,并且在用户满足其中一条方案就可以进屋的时候,其安全性能会大打折扣。
结语: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促使我们的锁具不断更新换代,但每一种智能产品的推广都需要研发者们关注产品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在智能锁时代中,我们安防企业更要在安全技术方面多做创新,让每一个家庭在未来都能用智能锁的安全防线中多一重安心。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