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打造“新名片”
8月19日,工信部等四部委印发了五大工程的实施指南,这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首批文件,也是最为核心的配套方案。实施指南分步骤设立了五大工程的细化目标,明确了实施路径和重点。此番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可见《中国制造2025》落地正在提速,继高铁、核电之后,未来大飞机、民用航天、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有望出现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施指南之所以姗姗来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方面的慎重。
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迈出了重要一步。
8月19日,工信部等四部委印发了五大工程的实施指南,这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首批文件,也是最为核心的配套方案。实施指南分步骤设立了五大工程的细化目标,明确了实施路径和重点。工信部将围绕五大工程的落实来开展2016年的各项工作。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公布之后,其他配套方案的公布有望提速,而《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先期工作则早已开始。
实际上,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年初已经制定好,但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方面,实施指南做了更多的论证和修改,数易其稿之后显示了国家对高端装备的高度重视,高铁、核电之后,大飞机、民用航天、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有望出现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分步细化目标,实施路径清晰化
《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近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正式联合印发五大工程的实施指南。
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看来,实施指南最大的亮点是在数值上分步骤细化了目标,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使得实施路径更为清晰,增强了可操作性。细节分工也安排得非常具体,比如在保障方式上,专项基金等方面的支撑使得五大工程具备了落地的可行性。
所谓分步骤,是指一些工程确立了“分步走”的目标。
比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将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到2020 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核心初具规模,在部分重点领域建成创新中心;到2025 年,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等十大领域,形成一批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工程同样分两步走:“十三五”将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十四五”期间将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产业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左世全表示,关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十三五”规划也在起草中,五大工程实施指南与行业五年规划的不同在于,前者牵涉的主体更为全面,落地措施也更为具体。“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讲,实施指南是规划的下一阶段,是规划落实的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指南在多处列出了明确的数值目标。
比如,工业强基工程明确,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先进基础工艺推广应用率达到50%,培育10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形成10个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的基础产业集聚区。
绿色制造工程则提出,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下降22%、23%。
此外,到2020年,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节能产业产值达到1.7万亿元,节能环保服务业产值达到1.8万亿元。
左世全表示,这些数值既有约束性目标,也有预期性目标。其中绿色制造中关于能源利用的目标大都是根据国民经济规划确定的约束性目标,而更多的目标则是预期性的。“这些目标的设置都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既有一定难度,又能通过努力够得着,整体看这些目标是比较务实的。”
在这些目标指引下,五大工程的落实路径逐渐清晰起来,实施指南更是明确了五大工程的落实重点。
比如,工业强基工程将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智能制造工程提出聚焦“五三五十”的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
工信部部长苗圩此前表示,工信部制定的2016年工作计划正是围绕着五大工程的落实来展开的。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春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制造2025》是面向未来十年的一个行动纲领和规划,其落地需要把规划变成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变成具体的行动,把行动变成实实在在的效果。五大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核心抓手,工信部正通过这些工程的落实来完成其全年工作的部署。
打造制造业“新名片”
此番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左世全表示,《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至国家高度,其落地需要协调多个部委,随着制造强国领导小组的设立,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挂帅,已经形成了相应的部际协调机制。
据工信部规划司介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关于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的专业小组,参加相关指南的调研、讨论、起草和论证工作,其间几易其稿。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工程成文日期为今年的4月,早在去年底,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五大工程实施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1+X”的首批配套文件,将在2016年初对外发布,但实际上,直到8月底才正式对外公布。
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施指南之所以姗姗来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方面的慎重。“推迟发布主要是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这块有部分内容需要修改,还有一些涉密的内容,需要反复论证,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脱密。”
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因具备核心竞争力,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明确提出,将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实现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打造中国制造业“新名片”。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也是五大工程中唯一一个对具体行业甚至产品作出详细规划的实施指南。其要求到 2020年,大型飞机将突破制约其发展的技术瓶颈,C919窄体飞机试飞取证和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能力,并适时启动系列化发展;航空发动机方面,突破大型宽体客机发动机关键技术,基本建成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产业体系。
民用航天方面,到2020年,新一代运载火箭系统将基本建成,长征五号、八号完成研制并实现首飞,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基本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100公里,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
核电装备在2020年将全面掌握三代核电设计和制造技术,具备成套出口的能力。数控机床方面,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数控系统标准型、智能型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10%。
此外,关于高性能医疗器械,将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在10%以上的领军企业。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随着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的发布,这些具体安排将会尽快落地,《中国制造2025》配套方案的公布也有望提速。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就已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其中“X”包括11个配套方案,除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外,还包括制造业人才、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医药工业等4个发展规划,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等2个行动计划。
左世全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五大工程配套方案公布得较晚,但实际上实施指南中具体的工作早已开始,比如6月底已经成立的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就是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五大工程方案发布后,其他几个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也有望提速,实际上服务型制造等方面已经发布了相应的行动指南,《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步伐有希望进一步加快。”左世全说。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