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的发展,为人类居住历史增添了“城市”这一全新的选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市”,到13世纪地中海沿岸星罗棋布的都市,风格迥异的城市为身处不同时代的居民提供了栖居之地。仅在中国,城市就以不到6%的土地面积,维持着近一半人口的日常生活。
工商业的发展,为人类居住历史增添了“城市”这一全新的选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市”,到13世纪地中海沿岸星罗棋布的都市,风格迥异的城市为身处不同时代的居民提供了栖居之地。仅在中国,城市就以不到6%的土地面积,维持着近一半人口的日常生活。
迈入21世纪,昔日的“设计”不再成为描摹城市的唯一要素,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意味着智慧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从以政府为主导的“智慧”概念导入期,到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城镇化加速的试点探索期,再到数据大脑驱动的统筹推进期,以及到如今平台赋能、资源共享的“数字孪生城市”,理念的升级、场景的落地、技术的进步、生态的构建,种种新动能,已然成为驱动城市进化的新引擎。
一方面,中国智慧成熟的数量快速增长。据德勤相关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内试点智慧城市数占全世界智慧城市数超50%;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相关智慧经济板块江花胜火。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显示,至2022年,预计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25万亿元,较2016年翻20倍。
一手事关民生,一手描绘产业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正让城市变得充满动力,让服务变得触手可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犹如智慧城市的神经脉络,保障了城市智慧的顺利运行,贯穿了城市过去,描绘了城市未来的模样。
我们不禁要问:如今中国城市智慧进化到了何种程度?有哪些产业与智慧城市最密切相关?有哪些区域的变化,堪称“天翻地覆”?今天,我们尝试走入大数据一探究竟,从错综复杂的数字血管出发,抵达城市的心脏,以城市数字化沉淀的痕迹为明证,寻找城市被“点亮”的今天与未来。
从网络理政到交通通信迭代,900+城市“智见”卓越,各有特色
“所有的企业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作家凯文·凯利在他的书中,如是说。
城市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它能历经岁月不倒。但是,这也暴露出今天“智慧城市”落地的过程中最大的焦虑:数字在云上,而城市的格局在地面。城市向智慧进化的真正关键,在于正确认知城市的发展需求、发展特点,并以技术与之匹配。
那么,在开启“智慧城市”试点的十年间,中国是如何解题的?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或可从天眼查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窥见趋势。自2015年起,“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概念;2019年统计数据,中国试点“智慧城市”达789个;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提出以“智慧城市”作为发展蓝图的城市已有900余个。
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展现出了“千城千面”的状态,在战略、技术创新、社区、民生、政务管理、人文旅游等多个方面,涌现一大批既具备独特“智谋”、又具备发展个性的城市样本。
北京,全国较早提出智慧城市场景应用目标的城市之一。2021年3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到2025年,北京的全域场景应用智慧化水平大幅跃升,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
新基建推进城市产业运营模式发展,成为北京的一大亮点。北京市车云一体化生态系统已经进入“3.0”建设阶段。以自动驾驶为例,今天,当你走在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可以利用“智路OS”打到无人驾驶出租车。除了实现车路云一体化信号覆盖和继续扩大应用区域面积,政策监管创新、产业链谋划都是北京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的“题中之义”。
如今,新基建全面升级成为上海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石。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上海累计建设超5.4万个5G室外基站、14万个室内小站;除此以外,与2020年同期相比,上海市5G用户数增长40%,实现全市域5G网络基本覆盖,在智能制造、健康医疗、智慧教育等十大领域累计推进700余项5G应用项目。
西部重镇成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走出了高速发展之路。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四川已建成5G基站超过6.6万个,规模位居我国西部城市第一。近七年来,成都市智慧城市相关新增注册企业复合增长率达39%,覆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行业。
以大数据为依托,“城市大脑”也为民生赋能。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市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高达82.7%,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远程诊疗。拧动“智慧”的金钥匙,“天府之国”,正变得更加宜居、更加包容。
5年复合增长率达62.7%,技术优势在专利申请中兑现
近年来,国家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支持不断加码。“智慧城市”已实现从概念提出到理论实践的重要递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于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吸引众多相关技术型企业加入其中。
专利布局作为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前布局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参与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透视智慧城市领域发明专利、专利企业的分布,我们或许可以一睹当下智慧城市的“含金量”,与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浪潮”的方向。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2021年,智慧城市相关专利信息数量复合增长率达62.7%,专利数据与市场规模数量,与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呈现正相关。2017年以来,我国对智慧城市发展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以人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提前规划布局”的发展路径,有效提振了智慧城市相关企业的发展信心。
各地“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也与其整体布局有关。从智慧城市相关企业总体数量上看,广东、湖南位居全国第一、二位,安徽、山东、江苏位列前五。据《互联网周刊》公布的“2021智慧城市案例TOP?10”,湖南长沙“城市超级大脑”高居第四位;广东广州、安徽合肥、山东青岛等城市,对“智慧城市”做出了较早规划。
科创板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先锋队”,具有创新活力突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利用天眼查科创板企业搜索功能不难发现,近年来,随着科创板企业在城市、政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均发展迅速,2016-2022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逐年上涨。
据统计,位于广东惠州的九联科技申报专利超过500项;位于福建厦门的罗普特、江苏张家港的新点软件专利信息均超过200项,涉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电力、智慧水务、智慧物流等多个智慧城市细分领域,足见智慧城市发展的紧迫性和趋势性。
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办公,智慧产业正受百亿级资本青睐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39.8%。
如今,智慧城市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物流、智慧办公多领域开花结果。
城市管理包含市容市貌、城市卫生、城市秩序等方面,是城市容积扩大中的难点所在。“智慧城管”作为配合“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的重要数据平台,以“互联网+政务”的方式致力于在城市管理中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功能,突破了“信息孤岛”和信息滞后性难题。
株洲市智慧城管平台采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治理模式,将全市划分成152个责任网格,配备了155名信息采集协管员和35名坐席员,每日信息采集协管员自行处置轻微案卷800余条,有力提效城市信息管理水平。2021年以来,深入开展城管“微服务”实践活动,采取“线上+线下”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模式,畅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一座现代城市里,产业园区容纳了城市的前沿产业。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已达2.5万个,并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主力。
园区面对政府端、企业端、园区端以及用户端四大服务主体,如何一揽子洞察、解决各方痛点,成为智慧园区的发展立足点。实施全局智慧规划、搭建系统招商数据库、建立共享智慧园区、融合智慧产业和智慧服务,正成为发展趋势。IDC指出,2019年中国智慧园区的数字化投资超过1600亿元。未来三年,其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
智慧城市在各产业的落地,也吸引着资本的目光。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智慧交通领域相关专利从300余项上升到了500余项;2019-2021年,智慧交通行业融资金额逐年上升,2021年融资金额已超过180亿元。与此相关的智慧物流市场规模也呈高速增长状态,2021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达6477亿元,同比增长10.9%。
在智慧办公领域,从2017-2021年智慧办公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来看,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到9200余家,5年内最高,市场蕴含巨大潜力。
利用大数据探路,成为政企寻找“价值”的共同选择
科技改变未来,智慧点亮城市。智慧城市正在构建城市发展“新形态”。
既为大势所趋,对于企业、政府机构而言,如何在智慧城市的“大潮”中看见产业应用、城市功能的真正机遇,并提前做好准备?如何让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享用城市“智慧”?针对两种路径,我们给出两个不同的建议:
其一,增强政府、产业方的数据洞察与应用能力。
以智慧园区的构建与良性运作为例。当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伴随着高速发展,园区建设的问题也涌现出来。园区“孤岛化”,信息共创、共享难;服务主体对目标产业、产业带和企业的认知不深,无法高效招商引资,“筑巢引凤”难;园区运营方对入驻企业或潜在合作企业的需求缺乏洞察,难以服务到位。
面对这些问题,利用天眼查等平台了解目标行业、园区相关企业动态,协助园区企业治理;紧扣当地产业发展及园区运营发展特征,筛选优质企业,搭建园区系统招商数据库,实现智慧招商、高效招商、精准招商。
同时,还可利用天眼查数据搭建风险防控模型,关联辖区内企业风险信息,对历史遗漏的企业经营风险、司法风险、企业失信、工商风险、商誉风险等信息维度补全,形成一站式企业风险管理。
其二,提升市民的“智慧”参与度。
智慧城市,其“智”必务于人也。我们期待一出门,就能通过5G便捷地打上车,安全到达目的地;我们期待以最快捷的方式找到停车位;我们期待云上政务、远程医疗,让生活充满安全感。
市民如何融入“云”上的这座城?这有赖于各地打造新基建,让每一个智慧场景都可用、好用;智慧城市相关企业打造数据服务功能,让市民通过手机轻轻点击,即可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智慧城市“没有建设完成时,只有建设进行时”。2022年,预计超过25万亿元的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将有更多垂直领域应用从人与人的连接,覆盖到人与万物的互联;万物互联场景下,智慧城市的交互性也将迈上新台阶,各要素之间形成互动新生态。
在智慧城市的赋能下,城市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将持续创新,城市功能也将不断完善;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将日臻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本身不是终点,城市之下的美好生活,才是民心所盼,才是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