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具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支持互助、文化教育、维护政治稳定、促进安全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社区治理主体和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各项事业进行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控制,不断促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2021年全国社区服务机构553179个、服务站472000个,与2020年相比有大幅增加。当前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人们更加关注智慧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以期通过智慧社区建设获得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逐步推进
首先,顶层制度设计逐步完善。2022年,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在社区建设具体工作上的体现。它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等顶层制度设计,以及各地智慧社区建设方案共同构成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
其次,典型经验总结力度加大。在各类政务信息推送中,均可见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分享。有的是专项内容,包括智能门禁、智慧停车、智慧微菜场、社区布设服务终端、老年人服务资讯、智能消防栓、高空抛物监控系统、智能烟感器、噪音监控等;有的是舆情收集整理、线上资政建言等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与方法;有的总结出智慧社区建设的具体模式,包括供需协调互动模式、推行“社区输入+网上推送+部门响应”工作模式、互联网+“全科社工”以及大数据+“双十圈”等社区治理模式。
最后,建设内容覆盖面逐渐扩大。以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锦绣园等9个小区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中标公告”为例,2021年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人脸识别设备、车辆识别设备、双目设备、智慧门禁设备(含人体测温设备)、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安全接入网关、视频接入网关、小区内部光纤链路、小区(或社区)至所在镇之间的租用光纤链路等。上述建设内容由原来单一建设项目逐渐向系统全面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拓展。另外,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大栅栏街道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中标公告中,不仅公布了建设内容,更有关于理念方面的表述,即智慧社区建设需采用规范化、开放式的理念。
安全风险掣肘智慧社区建设
第一,智慧社区建设质效有待提高。使用主体上的“一老一小”需求达成度低、社区App服务信息孤岛、老旧社区的监控设备失灵、社区智慧大门进出无需识别、停止工作的停车场门禁杆、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并未分类、随处乱停放的汽车堵塞消防通道、亟待建设的无障碍通道等,致使智慧社区难以智慧起来。微信群、短信提醒成为邻里间沟通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构成社区发布信息的首选,智慧社区建设的产出率值得关注。
第二,居民广泛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热情不足。强供给或强需求,都不是良好的供需互动关系。当供给的面和需求的面最大限度地吻合时,才能让社区居民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用大数据赋能社区建设的同时,其题中应有之义已然包含了通过大数据助推社会治理之道,有效地推进网络社会的心态感知和事件检测。相比于乡村社区,城市社区居民在地理居住空间上略显封闭,很难在日常交往的基础上对彼此共同关注的社区建设实际达成共识。广泛的、主动的参与需要社区共同体的居民相互赋能,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效果。
更重要的是,对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关切程度明显欠缺。涉及个人隐私的疫情流调信息外泄、在微信群传递涉密信息等,都将给个人、组织甚至国家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当看到智慧社区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时,更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平台管控中的漏洞被恶意攻击、网络诈骗、传递不当言论或流俗信息等,都将造成不良网络言论、引发不良网络舆情、侵害网络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治理秩序。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夯实平台安全基础,提升居民网络安全意识。
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智慧社区建设
在建设理念上,需要宏观规划落位与微观方案实施相结合。从宏观政策规划落实看,要充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治理方式变革,也要按照《“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拟构筑的共建共治共享数字社会治理体系主线勾画社会治理信息化蓝图。从微观方案实施看,要紧密结合新建社区、老旧社区等不同类型,分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落实落细。从整体上绘制智慧社区建设蓝图,在具体起步实操阶段充分调研,找准试点项目,总结试点经验,分析研判问题,寻求解决路径,再逐渐铺开。
在建设主体上,需要内生动力与外部资源有效统筹。按照社区现有工作人员配置看,一是数量不足,以合肥浅水湾社区为例,该社区2019年有居民4500多户,网格长仅11人,虽新发展了网格员,但数量明显不足;二是智慧技能不够,部分网格员、网格长开展的仍是线下服务。除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内现有技术资源外,可充分启用社区所在地的高校、企业资源等广泛地参与到建设中。高校智库资源的持续性和企业社会效益建设的具体需求,将成为智慧社区建设的不竭动力。基于政府、社区、学校、企业等主体广泛参与的协同建设模式,能有效地解决智慧社区技术需求与安全接入需求,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风险。
在建设内容上,将线上建设和线下建设有机结合。智慧社区建设既要考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指尖办”“网上办”流程线上培训,例如利用税务App线上代开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实现生活缴费线上支付等;同时也要考虑医疗、社保、民政等高频服务事项,保留线下办理渠道,为老年人、残疾人“就近办”提供便利。基于数字化支撑下的线下服务功能的扩展,有助于为居民提供更为专业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社区24小时服务岗亭终端接入,就能有效地解决因工作原因不能在工作时间到现场办理业务的问题,从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