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 正文
面对智慧城市“巨系统” 华为和伙伴们打出生态牌
2016/5/17 09:15   新华网      关键字:智慧城市,华为,生态建设      浏览量:
面对智慧城市这个巨系统,包括华为在内的ICT企业正在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套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如庖丁解牛,将“巨系统”分解,推动产业链条间企业正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生态群落。

  智慧城市项目因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涉及投资体量大等问题,对ICT企业来说,向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坦言,智慧城市是个“巨系统”。不过,面对这个巨系统,包括华为在内的ICT企业正在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套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如庖丁解牛,将“巨系统”分解,推动产业链条间企业正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生态群落。

  互补,1+1>2

  5月10日,华为与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智慧)联合宣布,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会在智慧城市项目的联合拓展、智慧应用解决方案的联合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图为当日签约现场。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左二),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全春来(右二)。

  在智慧城市领域,华为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提供ICT全产品链交付能力企业之一。航天智慧则长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研发、实施及运营总体能力,在智慧城市领域拥有的丰富经验。据了解,国内第一个智慧城市项目--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就是由航天智慧中标组织实施。航天智慧董事长全春来介绍,该公司是由航天科工集团和金融街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的一家综合性智慧城市服务商。

  业内人士分析,航天智慧与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业务能力完全互补,航天智慧可承担项目的咨询规划、系统集成及落地运营,华为提供ICT相关方案和产品。

  此次合作践行了华为一贯的渠道策略,“在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上,华为将继续坚持‘被集成’的策略,聚焦于ICT基础设施,提供安全可靠的ICT基础设施”。杨萍说。

  群落,生态间的契合

  在此次签约的过程中,无论是华为还是航天智慧都表达了对智慧城市生态体系的理解。实际上,在合作之前,围绕两家核心企业均已经形成了各自基于智慧城市的生态体系。

  由16家股东构成,注册资本10亿元,可以说航天智慧从诞生初始,就已经围绕股权组建了资本生态。而在整个集团体系内,航天智慧的定位是,在智慧城市业务上的总体牵头单位--已经建立了协同运转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成为集团智慧城市整体技术平台、系统集成总体单位,市场营销总平台,市场化论证的总平台和智慧城市资本运作总平台。全春来表示,未来围绕智慧城市,航天智慧在企业外部将逐步打通综合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之间的关系,构建与智慧城市产业链条利益有关的生态圈。目前,航天智慧已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建立了实质合作关系。

  对于在国内拥有超过5200家渠道合作伙伴的华为来说,构建一种的新的生态体系则更为重要。早在2014年4月的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就提出了“服务与生态圈”战略,以应对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三大市场的需求。彼时,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就表示,“网络要走向云化和IT化,不管运营商还是企业的IT系统,都要从支撑走向价值创造,这样,就把网络从静态带到动态,实现定制化。而这个过程中,如果华为仅仅提供产品是不够的,要为合作伙伴注入新的能力”。

  显然,华为希望通过自己的转变带动5200多家渠道一起转变,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早些时候,在同年3月举办2015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华为当时明确了转变的四个方向:从单纯利益关系向文化和价值观认同转变、从通路型渠道向解决方案型渠道转变、从单纯卖盒子卖设备向卖设备加能力转变、从满足客户的办公系统需求向生产系统需求转变。时隔一年后,华为在2016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和合作伙伴已经和正在验证的联合解决方案近1100个。

  从华为与航天智慧的合作来看,两家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不仅仅是单一企业间的合作,更是两个企业生态群落间的契合。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技术、资本等多个维度都将进入不同生态体系间的竞合阶段。一个已经形成的技术背景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化等新技术的驱动下,ICT产业也从原来的硬件定义进化到软件定义、开发者定义;业务与技术都对生态系统的转型提出了新的期望--合作伙伴之间希望合作更加开放,可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联合创造出更多样性的解决方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