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慧银行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前后台协同的业态。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用户识别、刷脸支付、智慧网点、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布局智慧银行领域的技术公司种类多样,其中,以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等技术公司较为普遍,在应用上,生物识别和智能风控相对成熟。
金融行业作为高风险领域一直对安防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有着最为迫切的需求。银行安防系统的建设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看视频、查录像"的应用模式,更需要结合其他安防子系统,如
门禁、语音对讲、
防盗报警、停车场管理等以及银行的业务系统,运用安防可视化、
生物识别、语音、大屏显示、智能分析、
RFID无线射频等技术在满足基本安防工作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辅助银行业务开展、提升银行服务质量。
AI+安防推进智慧银行落地
目前,基于AI+安防的建设,各地在大力推进建设智慧银行。智慧银行可以看做是在当前智能化趋势的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银行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业务模式的再造和升级。
一是实现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与以往直接的询问或根据历史服务数据做简单分析的方式不同,智慧银行通过一系列的智能化设备,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知用户需求、情绪、倾向偏好等,从而为进一步的营销和服务提供支持。
二是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改变了银行采集信息的方式,将以往无法量化的信息按照某种规则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如,通过对银行网点的排队情况、业务类型、业务量的
监控分析,可辅助银行完成网点布局的优化;通过对用户位置、需求信息以及网点实时服务情况的获取,可帮助用户选择最优的网点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不同渠道的信息互联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
技术、数据、场景和市场是智慧银行建设的主要的驱动力。技术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商业应用场景逐渐受到行业的重视,银行业因数据量大,应用场景众多而成为各项技术争相落地的沃土;数据方面,金融业大量的数据沉淀对数据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场景方面,银行业务场景多样且呈精细化运营的趋势,针对各个环节的服务创新有助于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市场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使传统银行在面临同业竞争的同时,还不得不应对新经济形态带来的用户习惯的改变和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用户需求,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升银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生物识别成智慧银行落地重要技术
当前,智慧银行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前后台协同的业态。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用户识别、刷脸支付、智慧网点、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布局智慧银行领域的技术公司种类多样,其中,以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等技术公司较为普遍,在应用上,生物识别和智能风控相对成熟。
用户身份识别是一切金融业务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安全可靠和用户体验方面,生物识别技术发挥了传统核身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生物识别的算法不断优化创新,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正日趋丰富,主要应用在远程开户、转账取款、支付结算和核保核赔等金融场景中。
自助开卡
客户在使用智能柜台进行自助开卡时,利用“人脸识别”的身份验证功能,通过现场拍摄的“客户的脸”与其身份证上的照片进行精准比对,有效识别客户本人的真实身份,防范潜在的业务风险。
刷脸取款
ATM上的双目摄像头,除了采集客户的现场照片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红外摄像头对客户进行活体检测,判断输入是照片还是真实的人脸,同时系统将自动抓拍的现场照片,与银行系统内可信照片源进行比对,身份确认后再选择取款卡号、输入取款金额、密码,最后拿取现金。
指纹登录及支付
用户使用指纹支付的平均识别时间大约仅为0.2秒,相比之下输入密码则需要至少2到3秒,此外,用户也不会因为忘记密码而无法完成交易,这一技术的引进能够显著提高整个应用的支付成功率,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身份认证安全和便捷的要求。
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业界预测,未来5~10年世界将进入无感知核身、无设备核身时代,在用户没有感知的情况下完成身份识别。
小结
刚刚,建设银行在北京落地了智慧银行健身,项目负责人介绍,网点设施及系统无缝联接,潜在需求渗透进客户全旅程,业务、娱乐、设备在5G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下无感联接;在满足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5G+智能银行”还部署便民缴费、预约挂号、公积金等服务,凸显银行的社会服务属性。
此外,利用安保行为分析
摄像机、
热成像摄像机、客流统计摄像机等设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行为分析,与后台实时协同,安保事件处置与服务流程融合,“5G+智能银行”打造了业内首个全区域行为监控的网点智能安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