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动!举起手来!”8月22日晚,在广州市海珠区的一家餐馆内,打算聚餐后“开工”的盗窃嫌疑人王某等人懵了。6月下旬,他们在广州猖狂作案18起,没想到,警方这么快就找上了门,只得乖乖束手就擒。这个案子背后,有着广东警方着力打造的“视频云+大数据”平台的巨大功劳。
今年以来,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广东警方提出搭建“视频云+大数据”平台,为提升视频监控建设效益、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数据文化”理念提升视频建设效益
为进一步提升视频监控建设效益,围绕“数据文化”理念,采用凡事以数据说话的科学规划、智慧管理指导思想,今年以来,广东警方改变传统粗放式、经验式的规划方法,升级视频规划科学性,采用一种全新的视频空间建模规划,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识别出治安防范区域、防范等级、必建视频的阈值条件、城市蠕动扩展系数,量化视频规划的各项指标,建立视频空间规划选址模型,开展全省视频监控和卡口系统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成果基础上,构建视频空间选址优化模型,指导地市开展视频选点详细规划。
“通过科学、精准规划,以最小的成本在全省布建一张疏密有据的视频防控网,达到智慧规划的目的。”广东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化处科长洪小龙介绍。
据了解,广东警方以人、车、案、商圈4要素为核心,按照路口定点、视角连线、区域闭合的视频围栏理念,逐点测算,补稀抽密,科学合理部署智能视频感知设备,实现人车流动“区内无暗角,出界必留影”。十三五期间,广东共规划建设视频一类点8万多个、卡口3000多个,实现了视频监控建设效益的有力提升。
在视频采集网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广东共建成公安机关可直接调控的一类社会治安视频图像采集点近20万个,以政府部门或社会单位为主建设的二类社会治安视频图像采集点255万个,基本覆盖社会治安复杂区域和主要路段;已建设联网高清治安卡口系统3112个,覆盖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日过车量在5500万辆次左右。
“全省已形成一张较为完善的视频监控网络,为提升广东公安工作的‘打、防、管、控、服、指’效能发挥了巨大作用。”洪小龙称。
动态人像识别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传统视频防控存在人工查看费时费力、识别准确率不高、无法关联获取其他数据信息等问题,对此,广东公安于今年1月启动“视频云+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前端智能采集—动态人像比对—图像结构化—大数据关联碰撞—形成两类数据”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公安机关开展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打造了“尖刀利器”。
9月19日15时,东莞桥头警方接报案称:3名男子持刀抢劫了事主2部手机及少量现金后逃窜。接报后,警方立即将掌握到的情况及嫌疑人的体貌特征通知巡逻警力,同时继续通过视频“天眼”对案发周边区域进行搜捕追踪。不到半小时,警方将3名嫌疑人成功抓获。
在“视频云+大数据”平台中,人脸动态识别是广东警方着力打造的重点之一。在广州火车站、地铁站及广场,该平台能够通过实时感知经过每个出入口(20多个)的人脸、车辆等,并在地图上直观显示。
“摄像机自动检测每张人脸,智能选择最佳角度抓取,提取人脸特征后进行比对,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隐藏在人流中的重点管控人员及其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与大数据关联分析出他从哪里来、住在哪里,通过画面分析与谁同行等。属于抓捕类的人员,告警信息会主动推送到一线民警的移动终端,确保路面警力先发处置。”洪小龙介绍。
对于人流密集区域,该系统不仅能实时统计分析区域人流量变化趋势是否达到阈值,还能提取每一个经过的人像及特征,从而进行深入评估、及时防控。在采集每个人像的同时,系统会自动描述其性别、穿戴和衣着特征等,形成人像对应的特征大数据。如果有嫌疑人清晰人像,可通过人像“云比对”快速识别身份;如果没有嫌疑人影像,只需输入关键字,可以在案发区域周边和案发时间段的视频大数据中快速检索出所有符合条件的嫌疑人,从而缩小排查范围。
警方介绍,视频大数据中隐藏了大量有价值的线索。如针对盗窃高发地区,该平台可以在海量视频大数据中排查活动规律异常的疑似盗窃人员,将此类人员列入重点关注对象,从而进行预警。
目前,该平台已在广州、珠海、佛山3市试点,开通用户220个,今年6月采集过往人脸和车辆信息超过1.2亿条,并已在广州火车站等重点部位投入实战应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