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牌精细化 快递送到家
北京的平房大杂院有个特点,一个院只有一个门牌,进了这个院,再找哪家就得靠打听。要是第一次来串门儿,得约个地儿接。因为没有更细化的门牌,平时连快递外卖都没法送到家里。西城分局大栅栏派出所社区民警郭新喜负责的铁树斜街社区都是这样的大杂院。
初来社区,街里街坊的热乎劲儿,让小郭兴奋地找回了以前在老家生活的感觉。然而,没几天,小郭就被这些看似亲切的大杂院弄糊涂了,一个院,少则五六家,多则四五十户,说起去谁家怎么走,只能靠进院门左拐再右转左手边第4个门甚至更复杂的词儿来定位。
让小郭更担心的是,万一有个突发事件,地址都说不清,警察又怎能及时处置?
“楼房家家都有门牌号,平房怎么不行?”小郭决定给每个院,每一处房屋都编个号。
小郭给记者拿出一个门牌,深蓝色的牌子上印着“60-9”。“这就是60号院第9户的意思。”小郭说,他把每一座院落里的房屋进行有序编排,形成网格化智慧二维码户门牌。现在,在街道支持下,每家都钉上这样的门牌。
“这是个于人于己都方便的事。”小郭说:“居民们以前收发个快递,叫个外卖,都得到院门口去等,现在能送到家了。而我们和社区工作人员下户时,识别和管理也更方便了。派出所出警也能准确定位,提高出警效率。”
一次寻人失败 引出数据平台
做了上千个门牌,小郭的目的可不仅仅是让居民能方便收快递这么简单。从推精细化门牌开始,他心里一直酝酿着一个大计划。
“我刚来不久,接到过一个紧急电话,刑警办案子,向我打听一个人还在不在铁树社区60号居住。”小郭说,他当时就懵了,立马下了片儿,进院一打听,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找到老住户才得知,那人早不在这儿住了,但去了哪儿也不知道。
这一次失败的寻人经历让小郭挺受打击,他意识到,在这样的平房区,不仅房子乱,人也混杂,流动性大,如果住户的信息采集不上来,他这个片儿警什么抓手都没有。
小郭就想,先推精细化门牌,然后建一个大数据库,以房屋为点,收集住户的相关信息,这户住着什么人,有没有出租,出租给谁,有没有纠纷……用数据库一搜便能轻松掌握。
虽然郭新喜心里有了主意,但自己没有建立数据库的技术能力,又没有懂这个的朋友,因此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
今年初,市局选拔警力到派出所支援,郭新喜多了个搭档,聊天时他说起了这个设想。“搭档听了之后很支持,找了自己的朋友,一分钱没要,加班加点两个月,做好了这个数据平台。”
郭新喜打开电脑演示,在平台首页,只要输入门牌号、人名或者一个手机号,与之有关的房屋信息、房主信息、居住人员、是否出租等几十项信息就都呈现出来,就连和谁有纠纷,做了什么好人好事都登记在册。
小郭说,很多优秀的老片儿警,他们能对社区的大事小情了如指掌,但他们一退了或者调走,新人来了还是两眼一抹黑。留下这么一份完整详实的社区档案资料,即便今后社区民警交接了,这些有历史沿革的资料仍然能传承下去。“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吧。”
玩转微警务 居民少跑路
如今是全民微信时代,小郭的第三把火,便是借了微信的东风。
在微信里搜索铁树社区安全卫士,郭新喜的头像马上出现在结果中,这是小郭自己申请的公众号。一个微信让小郭开发出“微订单”、“微申报”、“微咨询”、“微信息”、“微线索”、“微监督”六项功能。辖区居民如有邻里纠纷、办理暂住证、无犯罪证明、政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预约下单,省去很多奔波之苦;对公安工作有疑惑,动动手指就可以向小郭即时咨询;哪家换了新租客、谁发现了可疑线索,都可以通过微信及时申报、反映。
推出公众号不久,小郭就收到了一条留言。“你好,我是大外廊营的,26号院门口垃圾桶放置位被车占了,现在垃圾桶乱扔堵路,请过来处理一下谢谢。”
小郭看到后,立即去现场核实,还真有一辆车停在原来垃圾桶的位置,而垃圾桶却被扔得远远的。小郭找到车主,车主也一肚子委屈,胡同里停车难,他只好借垃圾桶的地儿停车,把垃圾桶“请”到了对面,可能因为路窄了,不知又被谁扔远了。小郭给车主做工作,让他尽快挪车,不能影响居民生活。接着,小郭把处置经过反馈给居民。居民回复说:“谢谢郭警官,垃圾桶不堵路了。”
小郭美滋滋地说:“你瞧,双方互相都不知道谁是谁,没见面就把矛盾化解了。”
下社区每天工作量就不少,再弄个公众号,小郭牺牲了不少休息的时间。可小郭却想得开:“出了纠纷,民警怎么着也得解决,不开公众号工作量也少不了。对居民而言,有了微信,可以利用自己灵活的时间,比如说坐在公交车上打几个字,事儿就办了,方便。”
小郭说,要想干好片儿警,就得多想些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点子。
目前,小郭的公众号已吸收“铁粉”300多人,推送图文信息50多条,互动交流400多条,解决实际问题20多件。
“怎么干都是一天 别虚度”
干社区民警这两年半,年轻的小郭经常整宿睡不着觉,老惦记着社区这点事,都长出了白发。推精细化门牌、建大数据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小郭的这些“创新”都是实实在在给自己“找事”。
小郭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比较独立,上学时也一直是学生干部,爱操心已经成了习惯。更重要的是,他能来北京当警察不容易。
小郭家在河南,到兰州上的大学,学历史专业,如果不是当年允许全国985院校的优秀学生干部报考,他是无论如何当不了北京警察的。小郭像很多只身来北京闯荡的外地年轻人一样,总想努力干出点模样,得到认可和尊重,融入职业和这个城市,而社区恰恰给了他一个能干事的平台。
“可是这么干不累吗?值得吗?”记者问。小郭坦言:“特别累的时候也会想,人生就这么几十年,干嘛给自己逼得这么累呢?可转回头一想,我想推精细化门牌,街道全力支持;我建数据平台,所里还专门给配了电脑。我做的事,领导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可能比较在意这个,有人认可做事才有意义,干劲儿就更大。心里有点什么觉得不值的,一下子就释然了。”
小郭说:“这工作,怎么干都是一天,要是混日子,虽然轻松,但一无所获。认认真真干也许累些,只要有收获就不算虚度。”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