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评论 > 正文
“智能制造”铸就中国制造新动能
2016/4/22 10:16   光明日报      关键字:“智能制造”铸就中国制造新动能      浏览量: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动能,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发展新经济的题中之义,也为工业运行指明了发展方向。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分别达到10%、9.2%,钢铁和煤炭两个化解产能过剩重点行业产量分别下降3.2%和5.3%,这是一季度工业运行交出的答卷。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在新旧动力转换期,尽管整体增速放缓,但随着化解过剩产能稳步推进,新产业、新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工业运行新的发展动力正加快积聚,迈向中高端的路径逐步清晰起来。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动能,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发展新经济的题中之义,也为工业运行指明了发展方向。

  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原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遇到了“天花板”,现在到了打造新的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候。我国有两百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传统工业规模相当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初期,传统模式受到冲击,动力转换尚未完成,短期工业增速会出现下降,世界其他经济体基本上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工业增速的回落是可以接受的,是工业发展迈向中高端的必经阶段。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步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跨过这个关口,关键在于结构调整的进度和成效,在于实现新旧动力的顺利转换,提高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要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智能制造和新兴产业成为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抓手和突破口。其实,这一发展路径正成为各地发展工业的自觉选择。自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对接政策和规划,其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发展升级等表述多次出现。

  不仅是各地着力推进,在全国层面的规划和支持政策中,推进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的多个专项行动正从纸面走向行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印发,将聚焦制造关键环节,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选择试点示范项目;《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引导各类要素向工业基础领域集聚,重点突破4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和依托,日前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强化产业基础能力等主要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推动工业运行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已布局开来,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纵览出台的支持政策,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也是我国推动智能制造、打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一环,要顺利跨过这一阶段,创新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物联网对工业的颠覆和再造,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企业只有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率先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技术优势,才能在这一轮技术变革中占得先机,助推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标准和质量的竞争。标准化是创新的驱动力,通过行业标准引领产业方向,通过标准竞争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一环。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的标准仍比较落后,很多产品的质量仍然处在中低端。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标准作为支撑,要完善制造业标准体系,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提高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