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合肥,因科学和产业而联姻。在业界看来,合肥因集聚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研究环境,成为中国新兴的大科学中心。一座集公共安全科学研究、产业转化、智力循环为一体的“清华城”,即将在合肥经开区南艳湖边矗立,城市公共危害数字化模拟系统、灾难城等一系列集科研、体验、培训于一身的项目将逐步建成,中国公共安全产业的未来将从合肥起步。
不到一年已有17项技术可产业化
城市乡村,是人类生活的载体,是人们的家园,是保护壳。天地灾害以及外界侵害来临时,城镇的安全级别、应急能力、保护设施等,将关系到每一个人自身的安危。
“这不仅是一个个研究项目,其实是整体的国家安全战略性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教授解释。三个层面的保护,是他在提及公共安全产业时经常说到的:人的安全、物的安全和社会运行系统的安全。
公共安全究竟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举个例子,当合肥市发生7级以上地震,城市安全如何保障,市民如何疏散,重要的生产生活设施怎样保护,又将引起哪些连锁反应?这些,就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主要研究对象。
袁宏永教授介绍,例如现实中的水电气等被称为生命线工程,这些都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必须设施,在灾害来临时如何保护、怎样应急是公共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说到底,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即以人为核心。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研究,也承担了国家公共安全研究的一些任务。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将技术产业化,生产出适合家庭、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处置使用的设备、产品,并使这些“中国制造”在世界公共安全领域中能够站得住脚,有一席之地。
从去年8月21日开工,至今清华合肥院已取得部分成就。袁宏永介绍,除了工程进度外,清华合肥院已经有17项研发技术等待产业化具体落实。同时,清华合肥院还面向世界网络一流人才。例如吴征威博士,是香港城市大学、悉尼大学双料博士。加入合肥院不到一年,在解决环境保护、空气动力等疑难课题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所研发的等离子体灭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对军队装备生产有重要作用。
此外,清华大学、合肥市还联合引进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团队,将在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中心”,对合肥市250公里高架桥、上千公里燃气管线等进行实时监测,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清华城”将建世界最大风洞
光讲“公共安全”四个字,对大家来说还太笼统,太抽象。袁宏永教授以一个个实际应用给记者解释了清华合肥院的技术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个城市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如何应对?袁宏永教授解释,就目前现有技术来说,只能做到尽早启动应急预案,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制定对策,将伤亡降至最低。不过,再及时的应急相对也是滞后的。现在的城市建设都向着数字化迈进,但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数字城市,不仅仅是市民能随处上网、各种互联网联通服务这么简单,而是将城市每一条道路、每一根柱子、每一个厂房都化为数据,输入控制中心形成一个数字化虚拟城市。然后在这个数据环境下,进行地震、火山、海啸、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实体反应模拟,小区楼房的抗震如何?这被统称为城市公共危害数字化模拟系统,改变了以往我们只能对单体建筑和有限区域的模拟实验方式,将为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区域防灾害提供提前的参考和预案。
对个体的保护,清华合肥院也有先进的技术。当遇到歹徒时,市民的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如果穿上一套防弹或防刺衣,将会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袁宏永教授介绍,目前国内的这些装备安全性有余而可穿戴性不足,即穿在身上很重不便于行动。因此,清华合肥院将输出剪切增稠技术,用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等材料制作衣服。未来的产品,人们在穿着时会和普通的衣服相似。今年,这项技术将被引进到清华合肥院,快速达到民用标准。
其实,对突发灾害和事件的应对,很多功夫要花在平时。袁宏永教授提到,对公众的日常知识普及以及应对措施培训也是重要的课题。除了在合肥经开区南艳湖边建设数百亩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外,还准备在合肥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灾难城”,将列车脱轨、煤气爆炸、房屋倒塌、火山爆发、恐怖袭击等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现场模拟出来,让市民能够身临其境体会到危险性,并能够通过知识学习以及技能培训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普遍建立的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一部分。目前,这个项目正在前期推进中,包括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商谈,预计今年会有明确的结果。
此外,清华合肥院还承担了巢湖污染治理的国家研究课题。清华大学的污染溯源技术将应用于此,袁宏永介绍,此技术也可称为“污染指纹技术”,即未来在巢湖舀一瓢水,检测后就能知道污染来源于哪里。这要建立在广泛采集储存巢湖流域所有污染源数据的基础上。目前,这项技术在太湖流域试用,也在国外的河流治污中有合作。
同时,袁宏永教授还介绍,位于南艳湖的清华城中,还将建成世界最大风洞,深度达117米,模拟温度-40℃到70℃和19级台风(80米/秒)。这样的装置主要针对各种需要在严酷和多种灾害环境下使用的设备仪器的检验,将大大提高安徽公共安全产业水平。
10亿产业基地搭建合肥起步平台
作为中国百年名校,在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对产业落地的选择也是慎重的。
袁宏永教授介绍,中国公共安全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很少,但每年造成的损失却达到GDP的5%,约300万人因灾死亡。作为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公共安全行业正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预计市场份额将达几千亿元。
“选择合肥看中的是环境和创新”,袁宏永教授说。清华合肥院是清华大学在安徽省惟一外派的研究院,也是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本部之外最大的独立法人研究机构。清华合肥院享有清华10多年研究的技术成果,还拥有制定国务院8个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的团队智力支持,同时拥有大量的科教资源、人才聚集优势。因此,成立合肥院清华看的不是税收、地理位置,考虑的是技术的流动,人才的输出,研究氛围的凝聚。同时,产业链条有利于成果转化、产品市场化,信誉和创新能力也是清华选择合肥的重要原因。
“公共安全产业是建立在很多相关学科基础上的”,袁宏永教授说,清华合肥院就是将各领域的尖端技术、资源融合,为公共安全领域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和产品。为此,合肥经开区南艳湖边的清华城投资10亿打造产业基地,面向世界寻求技术和人才合作交流,引导相关产业整合,形成公共安全研发转化的特殊文化氛围,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又一“硅谷”。未来,这里将从10亿起步,形成千亿级别的产业规模,并对世界公共安全技术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