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刚到下午两点半,我还没觉得冷,但是打开手机登录物联网后,上面提示的温度曲线却急骤下降,我赶紧把保温帘子盖好。按照经验,我应该是5点钟放帘子,真等到那时就晚了,一宿就有可能把苗子都冻死,损失可就大了。”物联网精准的感知,让张建红很惊讶,现在她种菜全听物联网的,由于科学精细管理,她种的西红柿产量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管理7号草莓棚的董志俊以为棚里的传感器是“报天气预报”的,很显然,到园区时间不长的她对物联网的设施还不了解,她一直不知道物联网悄悄帮她“干”了不少活。董大姐的草莓棚一共三层,相当于一个人管3个棚,按理说工作量应该很大。“活不累,给的钱还不少。”董大姐快人快语。原来浇水、施肥、测温、通风都由物联网干了,由于园区内架设了由天津市中环电子计算机有限公司提供的点对点无线网桥系统,技术人员可以在1公里之外的中控室上位机上轻点鼠标,她只干些电脑实在无法替代的手工劳动。
时值下午3点,与以色列合作的智能温室内传感器显示室内温度20℃,许书华按了一下墙上操作柜的“内保温”按钮,这是物联网手动模式,几十秒钟时间,温室的天窗徐徐降落、紧紧地关闭了,10分钟后,温度上升到了24℃。在园区的农业工人里,许大姐算是个“老字辈”了,她同时管理着3个棚。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许大姐对记者说,现在园区种菜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了,她最大的感受就是,物联网的精细管理使大棚里的病虫害少了,各类药品投入减少了二分之一,蔬菜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提高,有关部门对园区蔬菜的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3 远程操控科学种田全程追溯
跟番茄“视频”抓害虫
马云生坐在办公室里,笔记本电脑的页面停留在几片番茄叶子上,用鼠标一点点拉近,他清晰地看到叶片上趴着几只小蚜虫。“实验棚西南角有几棵西红柿秧遭了虫害,得抓紧防治。”马云生通过物联网的远程监控系统发现了“敌情”,立即拿起电话,给棚里的农业工人提了个醒。
马云生是园区的农业技术专家,一直负责物联网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现在他的电脑“管着”园区一期13个温室大棚、两个智能温室,随着园区建设以及物联网的不断完善,覆盖范围将会越来越大。马云生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电脑屏幕远程操控大棚里的农业生产。
“远程操控?最远能有多远?”“只要能上网的地方,用电脑或手机,就能对大棚内的农业生产进行即时在线遥控。”马云生告诉记者,特别是在出差或是夜间天气突变时,物联网带来的便利就明显体现出来了。其实便利并不仅仅体现于出差在外。以往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大棚内各类数据的采集大部分依靠人工,1个小时采集一次,边测边记,工作量很大。“温度、湿度、土壤水分都得测,每个指标取6个点,一个棚至少要测20个数据,一趟下来最少要走两个小时。”马云生说,一个数据从1号棚测到13号,前后间隔一两个小时,时间跨度太长,即使数据出来了,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而有了物联网就大不一样了,现在通过放置在大棚里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打开电脑或是手机,随时就可以看到各种数据的曲线图了,为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仅仅一个月,马云生的后台数据库就已经积累了16万个数据。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