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深度与广度的显著提升,物联网的内涵不断扩展,已能够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感知识别,并能进行网络化控制和智能处理,同时也促进了新兴业态与服务模式的形成。
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工作,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与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具有较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范围规模商用模式尚待探索。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尚处于概念初成的起步阶段,传感器网络等核心技术尚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条件,技术架构与接口规范多未实现标准化,市场化商用模式尚待进一步探索。因此,物联网应用难以实现低成本应用普及与规模扩张,国际上也鲜有成功应用案例,预计短时间内市场大范围启动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各地对物联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不清,存在盲目与重复建设。我国各地区为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纷纷加快推进“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感知城市”的建设。但由于考虑自身应用需求基础和产业现实条件不足,加之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规律、阶段定位认识不清,导致盲目投资、炒作概念、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
三是核心技术相对薄弱,产业能力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时间差距虽然不大,但大部分领域的技术差距不容乐观,高端产品的产业化能力仍显不足,总体来看依然处于产业链低端。在高端感知层面上,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80%以上依赖进口;核心芯片、海量数据处理、云计算基础架构、中间件等缺乏核心技术;拥有全系统集成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骨干企业及大型服务商较为匮乏。
四是信息安全面临长期挑战。一方面,以IBM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为谋取高额利润,均将物联网、云计算作为在华发展的重点,正在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大力宣传并推销其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极易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若任其发展,将给国家信息安全与产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另一方面,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受制于人,尚未建立自主的标识编码及解析体系,缺乏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措施,也将使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命脉的设施及信息资源面临潜在的攻击隐患。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