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国的物联网行业被认为是实现的最好的行业,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连欧洲的国家都开始进口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立荣教授看到这样的现象后,不禁感慨,创新这个话题,现在不仅很永恒,还让大家都很焦虑。到底是谁在评判科研技术的创新?
郑立荣教授表示,物联网技术在中国几乎是一夜之间热起来,一下子就成了“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新技术”。他发现,对于物联网,不管是研究机构或是地方政府,争着瓜分政府投资这块大蛋糕。以至于他每次参加一些课题评审,都能听到射频标签、智慧城市之类的项目。但是,中国物联网发展投资虽然高涨,核心技术依然在欧洲和美国,在中国的技术方面只会做的大点更大点。
不仅是物联网,在其他科研领域也是如此,以光伏行业为例,企业只是一味地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纷纷加大投资,在扩大市场份额和扩张规模的时候,忽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高涨的热情和低端的技术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出现了欧美双反,陷入寒冬之中。
所以,种种实例都生动地表明了中国在技术创新上的薄弱,不过也有企业已经意识到缺乏创新带来的实际困难,于是许多人就学会了讲“创新”故事,进而去争取科研经费,很多外国企业跑来中国寻求合作,但是弊端也同时显露出来,直到现在,我们还是靠卖产品挣钱,而国外的ABB公司等企业,100年前就靠专利生存了。
创新的动力最终还是来自创新者自身,而创新与否的评价也应该是来自创新者本身,若是要真正创新,就要体会到创新的紧迫感和欲望,才可以有真的创新。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