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发展报告
2013/5/20 09:17   中安网      关键字:智能楼宇,发展报告      浏览量:
近年来,智能楼宇已经从写字楼发展到了智能社区,它是以现代建筑为平台、以计算机为核心、以通信网络为支撑,综合运用了现代控制技术等多种手段,将消防报警、安全防范、宽带、中央空调、综合布线等系统融为一体的建筑。随着中国智能楼宇市场的竞争格局的打开,跨行业的合作更加广泛,国外知名品牌强势进军中国,纷纷亮相国内各大智能楼宇展会、峰会、研讨会,国内品牌努力跟进,极力填充智能楼宇市场。

    以前需要由中央监控主机完成的各种功能,在2l世纪的今天,已经由一些低价格、高处理能力的现场控制器所取代。中央监控室的管理人员只要下达所需的指令,现场控制器就会自动参考其它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并控制相关的设备,以达到管理者的要求。这样,中央监控系统的主机就不需要再负担大量的数据运算工作,而中央监控系统的功能也逐渐由控制变为提供各种数据报表和专项统计文件。此时,“中央监控系统”的名称就逐渐变为“中央管理系统”,其内涵的范围也由以前的集中监视、集中控制,扩大到集中监视、集中管理以及分散式控制。中央管理系统不断地将各种数据报表提供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通过分析数据报表,求得楼宇最低的运营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楼字的附加值。当有灾害发生时,可以通过中央管理系统得知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故,便于事故处理人员迅速进行处理,减小事故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可以说,智能楼宇的发展史,是从监控到管理的进程。

    一言以蔽之,智能建筑是为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建筑物的功能、环境和高效率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物应具备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和建筑设备自动控制和管理等一系列功能的要求而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际智能建筑物研究机构认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功能以及其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楼宇能够帮助楼宇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将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目前,业界公认的智能楼宇主要具备四大特征:一是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为语音通讯和数字传输提供高速的信息通道,拉近内部办公人员之间以及与外界的距离,实现楼宇内部之间和国内外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使得楼宇内的办公工作在高效率的状态下进行;二是智能楼宇的自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对楼宇内部的空调设备、照明设备甚至是排水系统进行控制,合理地节约能源,同时这种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也能够有效节省人力,减少管理人员的开支;三是智能楼宇的安全性既应保障建筑内所有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又对楼宇内部的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提供重要的保证,实现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电子巡更系统的有机结合。同时,公共广播系统与消防系统紧密结合,在智能建筑应对火灾和紧急情况情况下引导人们安全疏散。其中,楼宇自控系统采用IT网络化手段将智能建筑内几乎所有的机电设备统一监控起来,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四是建筑内部的楼宇自控系统对空调系统进行控制,使楼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的状态下,同时能检测到楼内的空气质量,让建筑内部的人员时刻享受新鲜适宜的空气。

    3.产业政策法规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正在逐步与国际模式接轨。目前,我国在智能建筑(智能楼宇)领域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较完善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为基础,包含行业资质管理、行业业务标准、行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从1992年制定的第一部智能建筑相关建设部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1992)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智能建筑法制规范体系。目前已经制定的设计及验收规范包括《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06)、《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0)、《城市住宅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城市住宅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验收规范》(YD5048-97)、《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等。

    针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执业资质标准》、《国家康居示范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等。

    二、智能楼宇市场规模与结构

    自2011年以来,全球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临时性,前期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效应递减、主动性政策微调及内生增长不足的共同影响,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呈温和回落态势。虽然房地产领域遭遇寒冬,但受益于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中国建筑业依然保持了较快地增长。2012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投资增速趋缓、出口乏力、消费增速持续下滑,并且出现了房地产调控面临两难选择,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就业压力隐现等突出问题。

    由于房地产市场需求受到冲击导致疲软,很多开发商开始重视给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综合坏境,以求新的卖点。楼宇安防系统、整个智能化系统便是商家提供给客户良好坏境的重要因素。由于金融危机所致,未来楼市可能呈缓慢恢复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商只能通过提升楼盘智能化配套服务,才能抓住顾客、留住顾客、保住市场。

    随着《建筑法》以及招投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业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不断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整个建筑智能工程行业迅猛发展,国内建筑智能工程业务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人们对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业务支持功能、环境功能和服务功能迫切需求的驱动,形成了以建筑为业务载体的智能化工程市场。智能楼宇工程市场的总量与建筑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以及新技术对系统设备更新换代形成的投资高度相关。

    其中,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建筑智能工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其中2007至2010年GDP的平均增速高达10%以上,2011年为9.2%,2012年为7.8%,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期,各类基础设施处于投资的高峰期。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建筑智能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统计,2007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019亿元,比上年增加8,461亿元,增长20.4%,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07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不断扩大。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3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31亿平方米,增长15.4%,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1.77万亿,同比增长22.6%;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020亿元,占GDP比例高达6.79%,建筑业支柱地位日益明显。全年,建筑企业共实现利润3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产值利润率达到3.6%,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智能建筑(智能楼宇)市场规模实现平稳增长。

    目前,中国智能楼宇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元,从业企业至少有3000家。智能化扩展到各类建筑:智能家居、智能住宅小区、智能校园、智能医院、智能体育场馆等等。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400亿平方米建筑存量需节能改造,同时每年竣工房屋建筑约20亿平方米,预计至2020年新增房屋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可以预见,在下一轮国际性科技经济市场竞争中,智能楼宇将是最大的战场之一。

    1.市场规模统计

    2007-2013年我国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单位:亿元

[12 [3] [4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