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产业预测分析
2021/10/25 09:53   中投产业研究院      关键字:2021-2025 中国 智慧养老 预测分析      浏览量: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严重,老而少子、空巢孤独的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机构的承载能力有限,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好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智慧养老模式找到了新的途径。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严重,老而少子、空巢孤独的问题更加突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机构的承载能力有限,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好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智慧养老模式找到了新的途径。
  2021-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政策助力行业发展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该公文的最终目标是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核心手段是信息技术,具体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主要方向包括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大力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探索建立老年人补贴远程申报审核机制、加强老人身份识别等。1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到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路,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批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予以公布。这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行业的规范性,未来智慧养老也将健康发展。
  2020年3月13日,发改委等二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鼓励以高水平社会服务机构为核心,建立面向基层地区、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远程在线服务体系。9月23日,为加快推进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助力社会包容性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推进社会养老、居家养老与信息无障碍有机结合。持续丰富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推动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做优做强,推进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工作,鼓励试点企业、项目选拔向信息无障碍领域倾斜。
  (二)老龄化为智慧养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在总人口中占18.1%;与2018年末相比,60周岁及以上人口增加439万,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老龄化往高龄化发展速度加快。少子化、空巢化是中国将要面对的社会现实。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重要国情。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也为社会保障带来了挑战。
  深度老龄化意味着对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及老年用品等将有更大的需求。目前,中国专业护理员有300万的缺口。大规模的采用智慧养老产品将能够解放大量的一线服务人员,减少其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因此,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能效的5G、物联网、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难题。尤其是5G未来的发展,将能够加速水平及垂直行业间的互联互通,助力医疗、居家、养护、金融智慧养老生态圈的形成。
  (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加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表现出空前的重视,尤其是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今日,如何使老年人更体面地养老,如何使养老更智慧,便成了新时代的新课题。进入2019年,随着5G商用落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入飞速发展期,智慧养老模式的构想就有了技术的支撑,产业前景被广泛看好。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各种激励措施,支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仅2019年与智慧养老有关的政策就超过70条,因此2019年被称为智慧养老元年。2020年,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奔涌向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在这一年把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这也为养老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四)多地发展“智慧养老”模式
  我国多地已开始支持和发展“智慧养老”:湖北省武汉市,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开始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在江汉、武昌两个区选择200户老人家庭,和武汉市社会福利院等五家养老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等养老社会实验。按规划,2021年至2022年,在中心城区(含开发区)打造“人工智能养老示范区”,建设人工智能养老社区服务骨干网,每年建成十个“人工智能养老实验社区”,每个街道建成一个人工智能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广东省近年来在智慧养老领域也加大了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与养老相关的政策,全力支持相关企业积极发展智慧养老事业。例如,不出家门,社区就可24小时掌握老人的各项生命体征;一个电话,为自己量身定制的长者营养餐就配送到家。此外,近几年,安徽滁州、江苏无锡、浙江杭州等地聚焦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着力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大力推进养老智慧化建设,智慧养老的实践已经勾勒出养老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前景。各地纷纷奏响“夕阳红”产业,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新模式。
  二、不利因素
  (一)人才与人力资源短缺
  从业人员短缺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养老领域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各个岗位的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养老产业的持续发展。不论是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还是一般从业人员,都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老龄人口的增多对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专业服务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潜在需求约1,000万左右。但当前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全国范围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等专业人员,不能适应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
  (二)智能养老产品存在问题
  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风口很大,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由于产业整体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行业内尚缺乏具体的标准模板,这就难免会出现相互模仿导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如智能手环、检测设备等功能都大同小异,很难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经营者应当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硏,理清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身体状况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生产出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
  智慧养老产品还面临较大的供需匹配难题,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对这些功能复杂、使用步骤繁多的新生事物并不太擅长,想要普及智慧健康养老,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力,对老年群体进行培训,同时配备更多的专业服务人员帮助实现线上操作。
  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的确在增长,但很多产品的定位并没有落在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上,不同年龄阶段对智能产品的具体功能要求也不同。未来智能化产品想要“深耕”养老领域,关键就是要掌握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
  (三)没有良好的适老环境
  目前,我国智慧养老更多关注技术层面,服务内容相对较简单,主要满足基本的信息传递,偏重基本生活管理服务,忽略了对老龄人群的人文关怀,诸如心理情感需求、互动及人际交往等。产品适老化程度较低,智能化程度不够高。产品与系统的关联性、数据的准确性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外,目前的养老设施和养老产品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适合老年人的食品、穿戴服饰、老年用品、老年娱乐和健身器材还很缺乏,愿意为老年人服务的人才更是越来越少。很多老旧小区都没有电梯,许多老年人上了楼就下不去,一旦生病只能雇人用担架抬下去。无论在家里、在养老机构还是在居民社区,老年人生活的环境并不方便。
  (四)产业供需失衡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依然以居家养老为主,居家养老则需要配备的医疗保健,家政护理等相应服务,应当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总体上看,我国养老产业仍存在供需发展不平衡。
  其一,医疗资源配置较低。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最需配套的医疗与康复设施,而目前养老机构的配置比例还较低。市场上仍有很大一部分养老机构没有配备医疗和康复设施,这导致需要医疗护理的失能老人无法入住。
  其二,护理人员专业度低。当前护理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职工,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大部分人在上岗前未受过专业培训或受培训水平较低,同时,由于护理专业知识的缺乏,部分家政护理服务质量较低,难以满足老年消费者的需求。
  其三,养老产业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而且公办养老机构的一张床位有时甚至要等一年之久,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家庭宁愿久等也不愿去有空缺床位的民办养老机构,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养老行业的正常发展。
  2021-2025年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约为3.2万亿元。我们预计,2021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8万亿元,未来五年(2021-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67%,2025年将达到8.3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21-2025年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