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评论 > 正文
以数字技术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推动公共服务效能提升
2022/2/21 15:10   网信中国      关键字:数字技术 乡村治理 公共服务      浏览量: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和“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两项重要行动,对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乡村治理数字化、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数字乡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使社会各界更好理解《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中央网信办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进行研究解读,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稳定之本,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广泛应用,驱动乡村治理产生深刻变革,带动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和“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两项重要行动,对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乡村治理数字化、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总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瞄准和聚焦乡村基层党组织“散”、基层综治负担“重”、村民自治手段“少”等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实施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任务。
  完善农村智慧党建体系,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散”的难题。党的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行动计划》通过推进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优化升级、丰富党建信息化综合平台功能、加快基层党组织上“云”、综合运用网络平台积极稳妥、依法依规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网上公开等方式,把基层党建同乡村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手段凝聚乡村基层党员,破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散、党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的困境。
  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着力解决基层综治负担“重”的难题。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协同不足,村级组织运行无序,是阻碍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问题。《行动计划》通过推动逐步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推广运用智能移动调解系统,高质量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体系等方式,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积极增强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提升村级事务管理智慧化水平,着力解决农民自治手段“少”的难题。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乡村治理才能行得稳、走得远。《行动计划》通过推广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督管理平台,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农民自治手段,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
  二、坚持重点突破,多措并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与城市相比,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效能是乡村治理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行动计划》提出了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以教育、医疗、社保服务等民生保障领域为重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发展“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从三个大的方面展开任务。一是通过完善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涵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面向农村学生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二是通过深入开展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面向农村重点群体开发涉农教学资源,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
  聚焦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从三个角度展开任务。一是加强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推动完善县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二是发展农村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覆盖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专网,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落地应用,构建远程医疗协同体系。三是推动实现医保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进一步强化农民群众健康医疗保障。
  聚焦完善农村社保与就业服务。《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乡镇、村基层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广电子社保卡普及应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及时、有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聚焦农村特殊人群信息服务保障。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数字乡村建设要确保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不掉队,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广应用全国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管理,发展“互联网+助残”,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农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充分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聚焦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为了解决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贷款慢的问题,《行动计划》提出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提升农户建档评级和授信覆盖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自动化审批,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服务各类群体的惠民体系
  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归根结底要落在群众身上,要紧贴乡村各类群体在运用数字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和基本需求,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构建惠民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效能,真正做到既有速度、力度,又有广度、温度。
  一是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方便群众办事。在推动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推进,避免造成新的“数字鸿沟”。《行动计划》提出“扩大乡村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点部署范围,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线上服务和线下渠道相结合,倡导各地区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生活需求,保留基本公共服务,并提供传统线下办理渠道和协商议事渠道,为村民提供上门办理、委托代办等现场服务。
  二是营造信息无障碍环境,加快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升级。生活中,一些孤寡老年人、残障人士还不太具备利用智能设备线上工作、学习、生活和防疫的数字技能。如何让乡村不同特殊群体都能参与到乡村治理、享受到公共服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行动计划》提出“引导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各类应用开展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升级”,破除特殊群体获取和使用信息化服务的障碍,为存在信息化障碍的群体提供保障。
  三是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当前,我国现有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100%,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逐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既给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展示平台,又带来了发展机遇。农民群体数字素养与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在“触网”之后对于数字资源的持续使用意愿和能力。《行动计划》积极倡导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