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评论 > 正文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四面开花 但需要认清安全问题
2020/10/17 18:30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生物识别 技术应用 安全问题      浏览量:
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公共安全领域是人脸识别应用最重要的场景,其市场份额占比30%左右。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正在深度结合行业应用,在金融支付领域、物流领域也实现了大跨步的落地应用。以线下支付为例,支付宝、微信等相继落地刷脸支付。可以说国内“刷脸时代”已经来临,从身份审核到线下支付,从乘坐地铁到取快递、领养老金,“刷脸”正在变得一路畅通。
  近些年,基于机器视觉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与安防应用领域紧密融合,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与变革,其中尤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四面开花,行业化应用深入到各种细分领域,可谓无孔不入。
  以人脸为代表如各种“人脸动态识别”、“1:N静态大库人脸搜索系统”、“人脸验证闸机”、“人证合一一体机”等等产品技术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脸识别及动态捕捉技术产品以及丰富的应用案例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标配”。

  特别是在公共安全领域,涉及到公安业务方面的图侦、大数据分析,借助人脸识别实现犯罪嫌疑人识别、抓捕;在交通领域,基于交通参与者人的识别,捕获交通违法;在商业楼宇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对出入口实现实时监控等等,生物识别产品及应用愈加丰富和多样化。
  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公共安全领域是人脸识别应用最重要的场景,其市场份额占比30%左右。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正在深度结合行业应用,在金融支付领域、物流领域也实现了大跨步的落地应用。以线下支付为例,支付宝、微信等相继落地刷脸支付。
  可以说国内“刷脸时代”已经来临,从身份审核到线下支付,从乘坐地铁到取快递、领养老金,“刷脸”正在变得一路畅通。
  除了刷脸,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体态识别等等,正伴随着不断丰富细化的端/边缘设备,经由云端处理配合,形成端/边缘采集识别+云端处理/训练/存储这样的架构模式,这也将是未来几年生物识别行业产品和系统的普遍形态。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近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纷纷发表文章指出,鉴于当下刷脸技术普及和此类纠纷不断的现实,完善相关监管法规,填补制度设计空白,对采集个人信息的实施主体、法律义务、违法责任等作出明确界定,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而在美国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展现出了谨慎和排斥的倾向。例如旧金山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组织了30多个民权组织联合反对亚马逊向政府和警察部门推销人脸识别产品,并举行一系列抗议活动,反对美国政府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在欧洲则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规定,包括人像在内的生物信息属于本人所有,对其使用需要征得同意。
  值得强调的是,随着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是否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国内相关学者曾表示,密码可以更换,但每个人的生物特征却不能更换,一旦个人的生物特征被黑客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掌握,就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
  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信息安全保护还相对落后,人们对自身的隐私安全保护还不够,需要国家及相关企业把信息安全保护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级别。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在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这显然是政府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
  而作为目前行业化应用的主力军,企业需要针对数据流通各环节的安全风险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