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方收入及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西部偏远地区学校投入资金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其中"校园安全"的保障力度上要远远落后于同一时期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所常见的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完善的保安配备,上下学期间的警察巡逻等,在许多乡镇及村学校基本都看不到。
从九月开学以来,针对教育的各种热点成为社会集中讨论的话题,先有校园安全问题,再有校园新技术应用涉及隐私话题。教育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立本之策,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校园安全加大投入是根本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全社会教育总投入4亿6千多万,比上年增长8.39%,和建国初比,年均增长13.4%,教育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36990亿元,比上年增长8.13%。
教育投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当然这种投入不仅仅局限在教学上,还包括校园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其中校园安全防范设施最为关键,只有保证安全的校园环境,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
但受地方收入及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西部偏远地区学校投入资金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其中"校园安全"的保障力度上要远远落后于同一时期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所常见的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完善的保安配备,上下学期间的警察巡逻等,在许多乡镇及村学校基本都看不到。
从9月4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公安部、教育部即将联合印发《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规划》,要求各地以此为契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切实提升完善校园安防体系建设。
另外,9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也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校园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的通知》,就学校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工作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各地要对照有关国家规定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逐校进行排查,摸清学校在安防设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和缺口。特别强调以县镇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为重点,把安全短板和缺口纳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相关建设规划,重点予以保障。
随着今年国家政策的再次发力,希望在接下来两到三年内,校园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性转变,杜绝各种伤害事件。
新技术应用需持开明政策
近些年,国家及各级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大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助力教育模式变革。例如在近日贵州省发布加快推进全省5G建设发展中,明确提出“5G+智慧教育”,推动基于5G网络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运用5G、VR(虚拟现实)、AR、MR(混合现实)等技术,丰富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率,使远程互动更加生动高效。将5G、AI等技术引入教育教学评测与管理,促进教学、评价、教研、教育管理等数字化,推动教育普惠提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前沿技术正逐步落地到教育行业,以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为代表的新产物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
以智慧教室为例,通过构建“教”与“学”全新物理空间,开展研讨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创新课程,借助智能移动应用终端实现人和信息的无限连接,实现社交化学习。并通过智慧教室平台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给学生营造自适应学习的智能推送空间。另外智慧教室还融合了教学督导、虚拟教学研讨、无感知考勤、教学数据分析等等功能。
智慧教室的建立必定会涉及视频监控、智能感知物联网等前端信息采集设备,因为只有充分了解课堂的真实情况,才能对课堂改革作出合理化分析,通过智能课堂评价、智能环境分析等系统,在真实课堂的样本数据基础上,实现对课堂数据信息及师生行为智能算法分析,给出基于课堂表现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但近段时间,有部分专家学者指出,在课堂上引入人脸监控有涉嫌侵犯学生隐私,并指出这对提升课堂质量毫无作用。
事实来看,这种观点有先入为主之嫌,教育革新首先需要智慧教学空间作为支撑,并且这种信息的搜集只是进行数据分析,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技术手段,并且要与整体的解决方案相匹配,并不单一作为一种监控、监管技术存在,同时重点也不是放在某类学生身上。更重要的是,国家有明确的相关网络安全法规规定,需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纵然技术应该是教育的辅助手段,技术的应用应当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但任何技术的应用都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与变革,才能最终造福人们,因此对任何新技术都不应该持“一棒子打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