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伤医事件再度高频度发生。从哈医大杀医案,到温岭杀医案,近年来发生在医院里的暴力事件屡屡成为舆论焦点。原本因解除病痛而走到一起的医患双方,为何以更大的伤害来收场?
6月16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该院放疗科一名男医生在电梯口被一名鼻咽癌患者泼汽油大面积烧伤。院方介绍,被烧伤的医生覃某烧伤面积达30-35%,其中3度烧伤达15%。烧伤的特性决定了在48到72小时内,这名医生仍可能有生命危险。
从5月28日发生在湖北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伤医事件算起,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20天内,全国范围内,经媒体公开报道的暴力伤医事件至少已有12起。
6月3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一名护士因住院病房安排问题被殴打;同日,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人民医院一名内科医生在参与抢救一位老年重症患者后,遭到患者家属追打。
6月5日,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刘医生因制止患者插队,左眼球被打破裂。
6月7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值班护士被一名陌生男子用菜刀砍成重伤。
高密度出现伤医事件之际,6月10日,中国医师协会、中华护理学会联合发出声明,谴责暴力伤医。声明指出,打击暴力伤医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社会公民应有的共识;维护医师的人身安全,是公安、执法机关不可推卸的责任。
“暴力伤医”是中国社会近年来的一个舆论热点话题,甚至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轰动全国的伤医案件。例如,2012年3月发生在黑龙江的哈医大恶性恶性杀医案,2013年10月,发生在浙江温岭市的恶性杀医案件,2014年3月,发生在广东潮州的医生被患者家属押解“游街”事件。
医院作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医生救死扶伤的公共场所,本该为一个安全、安静的场所。但事实却相反。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种原因导致,本应是"共同体"的医生与患者,相互不信任,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这种失衡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该如何协调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政府部门及医疗相关单位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遏制暴力,早在去年4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计委就联合公布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明确将对医院内殴打或故意杀害、伤害医务人员等6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在更早的2013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还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升级医院的安保措施。这份《意见》甚至细致要求,医院保安员数量应当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的3‰的标准配备。
虽然有人一直质疑通过提高医院安全防范水平来遏制医院暴力事件,并指出这样做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是起到治标不治本效果,缓得了一时缓不了一世,最重要的是需要国家持续深入加大医疗改革才能有效解决。但从医院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医患纠纷引起的医院治安事件来说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有效的还是提高安全防护级别。更重要的是各地要积极贯彻,不打折扣的加强物防系统建设、人防系统建设和技防系统建设,尤其要加强保安人员巡查,重点部位必须配备安检设备,医院门卫室、各科室、重点要害部位必须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进一步有效提升医院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医院秩序总体的持续稳定。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