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份,“医患关系”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除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外,就是10月下旬连续发生的4起医疗暴力事件,10月21日,广州广医二院3名医生被打伤;24日,北京120急救车组医生被打伤、司机髌骨骨折;25日,浙江温岭三位大夫死伤于患者刀下;27日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女护士被不明男子持刀挟持事件,约一小时后被劫持的女护士获救,所幸只是颈部和手腕受到了一点轻伤。特别是温岭这起杀医案,情节极为严重。
10月25号上午,连某某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用匕首捅伤了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某某,现场的另外一名医生上前阻止,也被捅伤。此后,连某某又跑到CT室再将医生江某某捅伤,此时,才被赶来的医院保安制服。最终,主治医师王某某因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名重伤医生心包被刺伤、纵隔穿透伤,目前已经从重症监护室转入了普通病房,脱离生命危险。受伤较轻的一名医生右上胸被刺伤。
10月25日上午,浙江台州温岭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正在竭力抢救被歹徒捅伤的数名医生
医院作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医生救死扶伤的公共场所,本该为一个安全、安静的场所。但事实却相反。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种原因导致,本应是“共同体”的医生与患者,相互不信任,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这种失衡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该如何协调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政府部门及医疗相关单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最近几天,关于解决紧张的医患关系,保障医护人员安全,网络上各位达人都在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有学者提出医院配保安防医闹是“角色错位”,医闹者毕竟也只是患者中的绝少数,远远达不到需要加强防御的程度。要改善医患关系,还是要注重医德、改良服务,在医药费用和医疗技术上下功夫。对待少数蛮不讲理的“医闹”,也只能请求专业的公安力量去依法处置。有专家说,医患纠纷由来已久,在医院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添加冰冷的电子监控设备以及在医院增设警务室,加强医院安保巡逻,对由于医患纠纷引起的医院治安事件将无济于事,并指出这样做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是起到治标不治本效果,缓得了一时缓不了一世,最重要的是需要国家持续深入加大医疗改革才能有效解决。
对于解决医闹事件其中涉及到医疗改革等深层次的原因,想必我们每一个有点基础知识的人都了解,国家持续推进医疗改革是很重要,大家一直也都明白“治标必须先治本”,但是推进医疗改革难度太大,而且进程也很缓慢,并且改革对改善医患关系的效果何时能体现还不得而知?另外,针对有学者提出医闹者毕竟是极少数,增加医院安防不划算。笔者想在此说明,如果相关事件中受伤害的医护人员家属看到这种说法肯定会感到心寒,每一次医闹事件都会危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并没有什么概率问题,对受伤害的医护人员都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此外,我们从相关国家也能得到相关经验。根据相关调查,美国医院安全部门借助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保障医院的安全秩序,包括电子门禁控制系统;连网的视频监控系统;大范围的紧急事件预警系统;综合安防系统,包括视频门禁控制、生物技术和智能卡门禁控制、访客管理系统。部分医院还采用了金属探测器,用金属探测器检查枪支和其他武器。加拿大“白色警戒”医院防暴反应机制,“白色警戒”的启动和运行程序涉及医护人员、白色警戒行动组负责人、行动组成员、系统负责人几个基本环节。比如,当医护人员发现危险状况时,可立即呼叫白色警戒行动组,程序即刻启动,行动组成员会立刻到位,协助排除暴力威胁。澳大利亚各医院及各急诊部门配置的保安人员数量不得低于强制要求的最低标准,同时呼吁加强其他安全措施,如强化安全培训、刀具(包括餐刀)管制、来访记录,以及警方支援等。
因此,目前我们对由于医患纠纷引起的医院治安事件来说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有效的还是提高安全防护级别,加大医院技防、人防、物防的力度。针对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积极贯彻,不打折扣的加强物防系统建设、人防系统建设和技防系统建设,尤其要加强保安人员巡查,重点部位必须配备安检设备,医院门卫室、各科室、重点要害部位必须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进一步有效提升医院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医院秩序总体的持续稳定。就在近日 浙江卫生厅回应“温岭伤医”时,指出浙江省卫生厅和公安厅进行了专题会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强化医院安全防范提出了要求。主要是在人防方面要配备专职保卫人员和加强保安力量;在物防方面要设立警报、监控和门禁系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设立安检系统;在技防方面要建立相应的信息联动系统。同时要求加快推进医疗机构警务室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综合防保能力。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