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10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9日发表题为《中国为何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王格睿。文章编译如下: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近日在上海举行。这次大会为科技公司展示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
全球创新者齐聚上海,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机遇,其中有特斯拉和高通等美国科技巨头,也有数百家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分享关于可能性和风险的前沿发现,政策制定者则就创造安全、公正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交换意见。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在世界面临日益加剧的去全球化风险和贸易争端之际,会议强调了全球合作对于人工智能安全的必要性。与会者们讨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风险,如偏见、对知识产权和私人数据的侵犯、军事用途和环境破坏等,并强调这些问题应该由国际社会携手解决。
那些建立负责任、公平和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国家和地区将制定国际标准。在中国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几十年为传播繁荣和塑造价值体系带来机会。前不久,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中方也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强调,应加强协同共治,确保智能向善。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就是“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很多与会者讨论的不是人工智能将如何取代人类的工作,而是它如何改变了生产的性质。讨论还涉及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善农业、交通、电子商务、太空探索和公共卫生。还有专家呼吁在人工智能开发中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包容性。很多现有人工智能模型都是用英语数据进行训练的,这可能导致对其他种族产生刻板印象,或者无法产生准确的输出内容。
美国为了保持其全球主导地位,限制中国获取其人工智能芯片和其他技术。但中国仍相信数字包容的理念,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应该由来自所有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享。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已居全球首位。人们希望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城市规划、金融、生物医药等领域,以提高生产率、促进创新。
此次大会期间,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首次亮相。它可以打扫卫生、做家务,担任智能家庭助手。全球各地的开发人员都可以在开源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这将有助于欠发达经济体的机器人研究。
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80亿元人民币。为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并建立相关道德标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一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设立,以便将资金和人才连接起来。
会议还凸显了人工智能在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潜力。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强调了中国建立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和治理的国际框架的愿景。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造福公众,中国正在构建相关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顶尖高校正在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以提高下一代的技能并系统提升跨学科研究能力。
中国打造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生态系统的努力体现了其对负责任、包容和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发展的承诺。通过技术合作、教育项目和可持续治理,国际社会可以塑造一个能造福所有人的人工智能未来。为了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和治理,各国应开展合作,而不是搞人工智能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