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和包容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自“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将其落实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方向。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因地制宜,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持续推进。日前,小编整理了部分省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智慧城市的重点布局(点击回顾)。综合这些内容来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大体有以下几个方向:
数字孪生城市
近年来,数字孪生作为新兴技术也开始进入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数字孪生城市是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通过数据全域标识、状态精准感知、数据实时分析、模型科学决策和智能精准执行等手段,解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洞悉城市复杂运行规律、内在关联和影响机理,优化城市治理模式。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对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上海,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如河南,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再如四川,提出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会治理,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智慧社区。
数字政府
在数字时代,无论是常态时期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是非常态时期的应急管理,数字政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迈入“十四五”发展阶段,随着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服务不断迭代优化,已成为推进数智治理创新的“最优解”。
如北京,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统筹各类公众服务、政务服务和决策服务;再如广州,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融合建设。可见,数字政府建设也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一个重点方向。
海绵城市
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内涝治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的“弹性”,正日益成为各地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
如北京,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积水点治理,加紧建设温潮减河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再如山西,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海绵城市、绿色低碳县城、完整居住社区试点。
城市生命线工程
城市排水、供水、燃气、热力、综合管廊、桥梁和隧道等,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城市的交通运输、能源输送、防灾减灾等重要任务,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被称为城市生命线。近年来,为了提升城市“韧性” ,各地坚持科技赋能,严守城市“生命线”,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排水管网改造等一系列城市生命线工程正加速推进。
如北京,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展燃气、供热、供排水管道老化更新三年行动,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如山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市政路网830公里,完成660公里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855个;再如河南,提出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等106个应急能力提升项目,新建改造雨水管渠1000公里,改造燃气管道2000公里、供排水管网1600公里、供热管网160公里。
智慧社区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组成单元,是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体应用的体现之一。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单元,智慧社区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具体应用与最终落脚点。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社区得以迅速发展,呈现了一批规划前瞻、特色鲜明的智慧社区。正是一个个智慧社区才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好智慧社区,才能建设好智慧城市,让智慧更有存在感!
如河南,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8万户、棚改安置房27万套,创建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如湖北,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慧城管建设,打造善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再如重庆,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
结语:虽然各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具特色,但整体方向一致,那就是提高城市的韧性、宜居性和智慧,让城市更安全、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