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摄像头、垃圾满溢器等多种物联设备的上线,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可知可感’。”武汉市江汉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孙斌表示,通过“机器+人”的协同机制,城市治理进一步精细化,实现由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变。
“银潭路金银潭医院积水水深15cm”“金银湖马池桥积水水深17cm”……今年4月的一天,武汉市普降暴雨,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相应辖区的排水人员手机上,实时收到水务预警信息。
得益于去年武汉在全市绝大部分易渍水风险点安装的110台“一体化内涝监测器”,一旦点位积水深度超过10厘米,仪器会自动将预警信息推送至水务局的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
这是武汉近年来依托新兴技术应用、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举措之一。作为集聚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武汉努力升级“硬件”,着力补齐城市治理短板弱项,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
4月中旬,武汉首台智能5G城管
巡逻车亮相街头。高清摄像头精准抓拍占道经营、游摊小贩、打包垃圾随意堆放等城市问题,车载智能识别系统红框标注,实时上传到智慧运营调度中心大屏,同时自动生成工单,派发给附近一线巡查人员处置……“一网统管”之下,智能巡逻车和巡查人员“心有灵犀”,从抓拍到处理完成,前后不过5分钟。
“随着智能摄像头、垃圾满溢器等多种物联设备的上线,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可知可感’。”武汉市江汉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孙斌表示,通过“机器+人”的协同机制,城市治理进一步精细化,实现由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变。
在软件方面,武汉也下了大力气,努力做到“软硬兼施”。
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通过建设统一的“城市大脑”中枢平台、便民办公服务入口和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全市220余个系统已接入武汉“城市大脑”大数据中枢,汇聚数据70亿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可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88.72%;民生服务移动端总门户“i武汉”,整合汇聚社保、户政、交通等领域130多项高频民生服务,城市“智慧大脑”正助力解决一个又一个城市治理难题。
不久前,武昌区中南路一社区居民楼8楼漏水至楼下,7楼住户王先生一直联系不到楼上租户。焦急中,王先生在“武汉微邻里”小程序中与网格员对话,3分钟后就联系上了楼上房东,漏水问题迎刃而解。
“武汉微邻里”是集处理社情民意、提供居民服务、引领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自2018年起在全市范围推广。4年来,居民在这个平台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治理,对社区工作献计献策、广泛监督。
为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武汉还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提质增能。2020年4月,武汉在全省率先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提升待遇、扩宽成长空间、增强岗位吸引力、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另一方面,武汉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常态化增兵社区,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下沉社区长效机制。
“东龙社区第四轮核酸检测9日开展,现招募50名下沉党员参与社区‘应检必检’工作,请准时到岗……”3月8日夜里,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东龙社区党委书记郭慧敏在群里发起号召。次日凌晨5点,50多名社区下沉党员陆续集结,兵分6路,奔赴各检测点。
今年以来,武汉遭遇多轮输入性疫情。为快速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武汉迅速展开多轮扩面核酸检测。其中,东湖新城社区科学调配省、市、区下沉单位的260多名党员,组建社区服务队和应急突击队。
“大家群策群力、积极参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参与社区治理的踊跃度都得到很大提升。”东湖新城社区党委书记陶久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