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支持研发、制造、使用单位或园区合作建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创新基地,搭建产品研制放大、熟化及产业化之间的桥梁。鼓励地方、园区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集聚和优化配置要素资源,降低产业化成本,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行业协会等联合地方、园区、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公共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与交易、科技成果评价、市场战略研究和先进环保装备供需对接等服务。
1月21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三部门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2025年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并将重点发展工业烟气综合监测仪、环境空气分析仪等环境监测专用仪表、污染治理过程专用仪器、环保装置大数据智能化运行维护系统,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专用光学气体传感器、电子芯片、色谱检测单位等关键零部件,并强调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重点提升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的自主创新供给能力。
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聚焦“十四五”期间环境治理新需求,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非电行业多污染物处置、海洋污染治理、有毒有害污染物识别和检测以及生态环境应急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聚焦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治理难点问题,攻克高盐有机废水深度处理、污泥等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技术装备。聚焦基础零部件和材料药剂等卡脖子问题,加快环境污染治理专用的高性能风机、水泵、阀门、过滤材料、低频吸声隔声材料、绿色药剂以及环境监测专用模块、控制器、标准物质研发。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监测、溯源等,抓紧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
在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在京津冀及周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等区域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创新平台,为前瞻性技术研发提供支撑。支持成立环保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搭建产品验证评价平台,开展检测分析、评级、可靠性、应用验证,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成套装备攻关。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针对环境治理需求和典型应用场景,组建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联盟,集中力量解决区域性环境治理热点、难点问题。
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支持研发、制造、使用单位或园区合作建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创新基地,搭建产品研制放大、熟化及产业化之间的桥梁。鼓励地方、园区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集聚和优化配置要素资源,降低产业化成本,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行业协会等联合地方、园区、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公共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与交易、科技成果评价、市场战略研究和先进环保装备供需对接等服务。
在加快先进装备推广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定期制修订《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编制供需对接指南,搭建装备制造企业与需求用户的有效对接平台。在大气治理领域,重点推广非电行业超低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处理等先进技术装备,为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提供支撑。在污水治理领域,重点推广黑臭水体治理、湖泊海洋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治理等先进技术装备,为水环境整体改善提升提供保障。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重点推广重金属、有机物等原位土壤污染修复装备,避免二次污染。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重点推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重点提升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的自主创新供给能力。
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污染物监测治理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平台的开发应用,深入挖掘污染物远程
监控数据,创造大数据价值,提升运维水平和治污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完善环保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模块化污水处理装备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稳步提高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此外,《行动计划》还要求升级产品结构。依法依规淘汰高耗能、低效率落后产品,拓展新产品细分领域,推进非标产品标准化,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推动产品向高效低碳转变,形成差异化、精准化产品供给,解决行业内部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同时,培育优质企业。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等集中度较高的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争创产业链领航企业,带动全行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