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祥代表答记者问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北京团开放日活动上透露,北京正在研究制定不宜发展产业目录清单,按照该清单实现产业退出机制,该舍就舍,以保证北京的产业功能与城市定位相协调。
他强调,北京与周边省份构成完整的安防体系,北京的安全是绝对有保障的。
环境问题
申办冬奥会
北京有信心解决好环境问题
针对申办冬奥会问题,李士祥表示,北京对申办冬奥会充满信心,北京有严密的防范和处理安全措施保障国家重大外事活动的举办。
李士祥表示,北京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84项环境治理、大气治理措施。在大气环境治理上北京将做好四件事,一是在2017年内将北京燃煤消费量从目前的每年2300万吨降至1000万吨;二是控制工业污染做好减排工作;三是控制机动车总量,当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40万辆,从今年开始北京每年机动车新增量压减到15万辆,同时将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四是做好城市建设中的降尘工作,控制好施工建设扬尘污染。
冬奥会或许还有时间等待北京逐步治理环境污染,但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京举行,短期内如何改善环境状况?李士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表示,“人努力,天帮忙”,要短期内改善空气质量,北京已开始实施电代替煤措施,并加大绿化、大力整治交通秩序。
李士祥称,北京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其中机动车行驶将采取特定时段划定必要区域,保障国家重大外事活动顺利进行,“各方面因素组合在一起,对申办2022年冬奥会有信心。”
污染预警
严格按照预案实施预警
李士祥表示,现阶段针对大气污染、雾霾问题,各类专家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人说地面温度高、空中温度低,有人说北京上空气流不宜扩散等。这些成果都很有研究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但北京将依据科学研判,主要是依据气象和环保方面的专家意见,两方面同时启动,严格按照法规程序、科技成果、科研成果进行决策。遇到污染天气,要严格按照预案来决定级别:有些污染天气可能污染指数上去了,但与预案中的时间量不一致,也不能随意启动预警。
李士祥举例说,上月26日,北京已连续多日雾霾,如当晚北京不下雨,不刮二三级风,就真的准备启动红色预警了,但当晚,北京下了小雨,还伴有微风,次日北京天气晴朗。“今后也一样,北京要严格依法作出决策,决策时一定要尊重科学”。
热点回应
安全是北京市第一位的工作,首都稳定、全国稳定,北京有严密的防范处理安全事故的完整措施,同时还有“护城河”工程,也就是北京与周边7个省份构成完整的安全防范体系。北京的安全是绝对有保障的。
—谈首都安全问题
交通拥堵每年有变化,北京市采取的第一个治理措施就是控制车辆增长。第二个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去年地铁总长度465公里,预计“十二五”期间达到660公里,随着地铁路网的加密,将使更多人有车而不开车。第三个是用经济的手段,就是要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实施价格改革,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谈治理交通拥堵
首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如今只有四个—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谈北京功能定位
首都功能疏解
产业结构
制定不宜发展产业清单目录
李士祥表示,从伦敦等世界城市的环境治理案例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北京必须按照北京产业的发展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产业的选择和城市的功能定位相符合,努力形成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体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该舍就舍、不符合发展的产业坚决退出。
李士祥以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过多的案例予以说明,他强调,北京一定要控制人口。如何控制?就要通过调整和疏解非首都城市功能,不是首都核心功能的一定要疏解出去,其中就包括一批产业。
李士祥透露,目前北京正制定产业退出目录清单。北京的产业过于齐全,有医疗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等。今年开始,北京将按照新的功能定位退出一批高污染、高耗能、聚人多的产业。比如说东、西城区寸土寸金,有22个批发市场,特别是动批,由9个分市场组成一个大市场,1万多个摊位,这就不是主要服务首都城市功能的,而是服务于区域性的,特别是以批发为主的,这些产业不宜在北京市核心区发展。
资源疏解
教育医疗资源与外省共享
李士祥表示,医疗、教育场所也要疏解,比如三环内不宜扩大和新建医院。据其介绍,北京市的专科医院每年60%是服务外省就医人员,李士祥说,如果这些医院在外省市建分院就可以减少大批北京城外来人口的涌入,同时也利于交通问题的解决。
随后,分管教育卫生领域工作的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表示,北京集中全国最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也包括疏解这两个功能。今年开始,北京市的教育、医疗资源,将采取优质资源共享方式,与其他省市共享,比如说学校在外省办分校,采取输出团队和品牌的方式,还可以合作举行培训等其他各种合作,总的想法是优质资源共享不能集中在北京。最近北京市正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把这两个方面的疏解列入具体的措施,将全面推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