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就具体内涵而言,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宗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抉择。
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根本上是要服务于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服务于促进解决“三个一亿人”的综合承载问题,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构建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在能源、交通、环境、通信、防灾、给排水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以此为基础,可以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实现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对于解决“三个一亿人”的综合承载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慧城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经济提质增效、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当前,我国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向以现代服务产业、新兴产业、智能产业为主体转型。建设智市,将加速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发展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大幅促进城市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这无疑有利于优化社会生产组织协作模式和区域生产力布局,促进城市生产组织方式集约和创新,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提质增效和优化升级。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采用全范围的智慧管理,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发展的收益将增加2.5至3倍。目前,智慧城市已成为大数据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互联网+城市”的主要形态。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并辐射整个产业链,形成巨大产业规模。另外,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和城市群总体规划布局,加强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带的统筹规划和衔接配合,有利于提升我国智慧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的能力。
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我国城市治理正从粗放型、经验型、公众参与少的城市治理机制向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机制转型。建设智慧城市,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大数据开放和信息共享力度,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改变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差不多”现象和“拍脑门”决策,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这将有效提升城市管理的普适性、可及性和针对性,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同时,建设智慧城市将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围绕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在城市管理、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社区服务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和均等化,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
注:单志广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