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行业网

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北京暴雨安防应急反思
2012/8/20 16:49:00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北京暴雨,安防应急      浏览量:
北京暴雨是天灾,还是人祸?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机构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事前预警?事件发生时又该如何做好应急管理?同时,平民老百姓该如何做好紧急环境下防范、避险和自救,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北京暴雨刚刚过去整整一个月,北京暴雨是天灾,还是人祸?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机构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事前预警?事件发生时又该如何做好应急管理?同时,平民老百姓该如何做好紧急环境下防范、避险和自救,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就这些问题,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建平,希望他能与我们分享一些见解!

    中国安防行业网:近阶段,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威胁的存在,尤其是北京7.21特大暴雨。这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属不属于公共安全的范畴?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公共安全?

    李建平:安全是相对风险而言的,风险是产生损失、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面对的多方面威胁所决定的。我们面对的危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原因):1.自然灾害2.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引发的事故3.人的恶意行为造成的事件

    安全是社会共同面对的利害,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可以独立应对的事,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公共安全(紧急)事件的定义都指出:它是在规模和影响上已超出了社区或居民能够应付的能力和范围(责任),需求政府(不论哪一级)进行干预,是政府必须采取应对行动的事件或事态。因此说此次是北京7.21特大暴雨引起的灾害是公共安全问题,是社会安全问题的一部分。

    应对各种风险、处置各种灾害、事故、事件,要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局部的预防体系的构筑、紧急事件的处置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部门必须互相配合、支持、必要时、要统一调度和指挥,共同行动。要保证安全体系的有效性、经济性,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统一规划、配置、调动和充分的共享。必须认识到:共同的安全是局部安全的基础。

    中国安防行业网:预防是安全的基础,预防和减灾是构成安全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决定社会整体防灾能力的最重要的部份。针对北京7.21特大暴雨类似的突发事件,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建立相应的公共安全体系?

    李建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威胁建立不同的安全体系。但这些安全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前,一是事中。事前包含两部分,一是灾害前期预警,一是灾害预防措施。事中主要是指针对灾害所采取的相应的应急反应。公共安全体系就是在这些共同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是集中),构成一个统一的平台,提供一个基础环境。

    前期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建立通畅的信息采集渠道、科学的处理、权威的决策机制。预警系统除了上述的探测、信息采集,重要的环节是信息发布机制,以什么形式表示风险的等级与预测的准确性、有效性,以何种形式向公众发布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涉及公众的知情权,权威部门的公信力。加强基础设施的防灾(抗冲击)能力,对相对已知(规律性)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制约手段和防范措施,是预防、减灾的主要方式。建立预警系统和建立灾害(事故、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反应机制,提供充分的技术和物资保障,也是有效地减少损失的手段。

    此次北京暴雨,前期的预警主要是政府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以及各种媒体发布的天气预报,但有专家反应此次北京暴雨预警措施并不到位。在北京气象台准确发布大暴雨预警后,有关职能部门没有利用传媒、电信等手段向广大市民发出强有力地预警信号,例如,群发警示手机短信,短临期预警及暴雨进行中的公共广播警示作用也不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及避险发布系统显的尤为必要。在智能交通建设中,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智能交通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每一位交通参与者,能够及时获得他应该获得的信息。因此,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及避险发布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也可以说成是让灾难中的每一位面临者能够及时获得他必须获得的信息,引导他们成功避险。

    预防是安全体系的基础,是决定社会整体防灾能力的最重要的部份。预防主要是针对可以预测或预警后有较充分反应时间,通过稳定(相对固定)的设施和手段,有明确目标(设定的)的防范。包括基础设施的加固,避灾场所和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防灾设施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保护,社会服务系统的保卫;政府、城市、行业的标志性建筑,机场、车站、大型活动等人流、物流密集的场所的安全防范等。

    应急反应系统包括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反应的技术支持两部份。应急反应机制是指:在处置紧急事件时、社会各部门的运行方式、协同关系,人力和资源的配置、物资储备和调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启动、现场指挥和决策及平时的管理和演练。应急反应必须有充分的技术支持,包括通信指挥、定位、探测与监控(危险源、生命)等技术系统和交通、排险、破拆、生命救助、危险物品处置等装备器材及行动人员的防护和装备等。

1 [2

相关专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