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 正文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李德紘院士:全方位提高城市交通系统韧性
2020/7/13 11:22   佳都科技      关键字:李德紘 城市交通 韧性      浏览量:
多模式公共交通间的信息互联将使得城市交通数据库进行全面升级,让交通大数据分析拥有更全面更细致的可能,打通信息交互渠道将促进整个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的整合。
  7月9日-11日,“智联世界 共同家园”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云端峰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一场极为特殊的相聚,超过500位国际嘉宾以“云端”方式参加;这是一次提振信心的亮相,人工智能不仅是防控疫情的援兵,也是经济复苏的“后手”。在10日“智联万物 慧城新篇”未来城市论坛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级副总裁兼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云”带来了《交通出行、信息互联与智慧城市》的主题演讲。
  李德紘在演讲中表示,新冠疫情使城市交通出行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城市地铁先后采取了力度不一的调整措施,如全城停运、部分线路停运、部分车站关闭、缩短运营时间等,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显著下降。以广州为例,广州复工第一天2月10日客流126.7万人次,对比2019年日均客流900多万人次减少了近八成客流。由于公共交通的调整,大多数人对公共交通工具安全性的担忧,以至于非接触时期交通需求模式发生变化,个体出行模式偏好显著增加。
  在此背景下,许多地方多措并举,提升疫情影响下公共交通出行安全性,降低疑似患者出行概率,降低出行者间传染概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敏捷响应能力,提高了公共安全危机下的动态适应性。”李德紘院士说到。各类小程序的快速开发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痕与追踪遇到的问题。数字化措施提高了个人信息收集效率,体现了数字技术的快速响应力和化零为整的能力,为公共安全危机下的快速分析应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佳都科技在疫情中也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系列疫情防控产品。其中,A.I.智能体温人脸追踪监测产品,在无需改变现有客流通行方式情况下,利用“A.I.+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前端红外相机鉴别出人群中每个人的温度,实现“无接触式远距”体温监测,满足公共场所高密度人群中精准筛查、高效通行、安全可控的需求。
  “从这次公共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面向城市公共交通防疫管理办法,数字化、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李德紘表示。数字化、精细化提高动态流量控制,可以量化客流增加对疫情控制的影响程度。大数据统计出行者接触概率时空分布规律,比较分析不同客流管控措施的效果,为管理部门提供精细化客流控制方案建议。此外,面向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数据库升级将催生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多模式公共交通间的信息互联将使得城市交通数据库进行全面升级,让交通大数据分析拥有更全面更细致的可能,打通信息交互渠道将促进整个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的整合。
  展望未来,李德紘说道:“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韧性,局部化、无人化和轻量化的出行方式的构建,将是解决城市交通韧性问题的主要关键方向。”局部化即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小单元标准化生活圈发展格局,以提高生活需求可达性,减少居民出行距离。交通工具自动驾驶、交通设施自动监控和维护、交通管理智能化,以交通无人化、智能化提高城市交通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可通过线上业务转移以支撑。减少交通工具内的交叉接触,可通过预约定制出行等手段以精细控制满载率,形成轻量化出行。
  城市的动能需要交通系统来达成,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要与时俱进。新冠疫情带来了审视城市交通系统布局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启示。通过“三化”来进一步构建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才能让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慧变得更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