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安防行业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安防行业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领域,此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将给安防行业带来哪些新影响?新基础建设有什么内涵、特点?安防行业该重点关注“新基建”的哪些领域?企业如何迎接这一轮新基建的机遇?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业内四家重要企业,就新基建大势对安防行业发展的影响、机遇等问题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今年两会,“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范畴。新基建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关注与期待。随着中央加快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做出部署,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政府已将“新基建”列入2020年投资计划,以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为重点的“新基建”成为各地布局的重头戏。面对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冲击,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我国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基建是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马车。中国过去二三十年有过几次投资拉动经济的重大标志性节点,比如1997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开了以公路为代表的基建投资拉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展开了以高速铁路、机场为代表的一轮投资基建拉动。在过去的基建投资中,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基建投资,是安防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当前安防行业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安防行业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领域,此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将给安防行业带来哪些新影响?新基础建设有什么内涵、特点?安防行业该重点关注“新基建”的哪些领域?企业如何迎接这一轮新基建的机遇?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业内四家重要企业,就新基建大势对安防行业发展的影响、机遇等问题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中国安防》:您如何看待当前火热的“新基建”?与“旧基建”相比,您认为“新基建”的新特征、核心是什么?
周迪:俗称“铁公基”的“旧基建”,涵盖铁路、公路、电网等传统交通、轨道、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而“新基建”在旧基建的基础上聚焦于科技端,主要面向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以新技术为支撑,以技术引领和创新引领为特征,将更具科技含量,更大程度引领消费增长和适应消费需求。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基建”不仅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关键杀手锏,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认为,与“铁公基”式的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数字化,加速数字产业化。“新基建”可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推动数字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速产业数字化。“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果。
王宁:“新基建”的“新”更多表现为具有时代特色,包括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这种类似“老基建”涉及的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同时“新基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多的是注重高科技和人工智能方向,是5G发展浪潮下的底层基础设施支持。更多是数字中国的建设,这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是主旋律和主基调。“新基建”的特点主要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其技术含量高、发展变化快,而且必须与市场、企业的需求耦合,因此应由市场主导,并可以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才和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投入,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载体,为我国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转型提供动力。“新基建”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
宋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交融,正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速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新基建”作为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和“两个强国”建设战略需求的强有力保障,以技术、产业为驱动,是具备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特征的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总称。对于“新基建”来说,数据是要素,连接是基础,算力是核心,融合是关键。与传统的“铁公基”相比,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应用先试、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以及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
《中国安防》:当前各省市高度重视并紧抓投资布局“新基建”,从目前您了解到的情况看,新基建的投资体量大概会有多大?
周迪:2018 年至今,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表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断强化,相关政策路线图日趋清晰。各地政府加紧行动,2020年各省重点建设项目偏重于新基建项目。比如3月4日,湖南省发改委公布今年首批 105 个省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总投资额近万亿元,清单中共75个基础设施项目。3月5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提出 2020 年共安排省重点项目 1230 个,总投资5.9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聚焦城际轨道、5G通信等。江苏、浙江、江西、山东等省公布的重点项目清单均强调城际轨道、高铁、新型信息通信等“新基建”。浙江正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指导意见。重庆提出“完善人工智能、智慧广电等新型基础设施”。新疆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来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重大概在7%~12%,按照测算的15万亿的基建总规模,保守估计,预计2020年“新基建”规模或超1万亿。
宋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加速了我国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疫情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加大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建设,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确保经济增速的稳定,提升长期竞争力。截至2020年4月7日,中国已有二十个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规划,总投资额达50万亿左右,其中大部分与“新基建”相关。
《中国安防》:您如何看待“新基建”所带来的安防产业机遇与影响?
周迪:从“新基建”覆盖的范围可以看出,其中的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领域与智能安防行业关系密切,可以说在新基建的项目中,安防行业是不折不扣的“排头兵”,未来拥有着多样的发展前景。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新变革的推动下,整个安防行业势必齐头迈向智能新时代,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创新生态的建设中。新基建的相关领域对安防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第一,5G拓展产业广度与深度。由于产业应用广泛,包括上游基础层、中游传输层和下游应用层的各大行业都需要5G作为支撑,5G被认为是“新基建”的领衔项目,各运营商也纷纷表态将全力加快5G建设,预计2020年全国将建设完成55万个5G基站。一直以来,由于传输系统受限,移动视频监控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长有限。凭借高带宽、低延时、广连接的特性,5G为智能安防产业提供更多高清视频体验,并不断拓展行业边界,催生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此外,5G技术还能获取全面实时海量的节点数据,与AI相融合,完成“实时”数据的全局分析,为主动安全防范提供更多支持。据《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2020》预测,截止2020年,中国5G用户渗透率将增至近50%。无疑,5G将成为安防企业的角逐主赛场。
第二,人工智能催生新模式。近几年,人工智能市场热度不断,进入该领域的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据预测,全球人工智能规模将从2016年的6.4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368亿美元,增长近57倍。当前人工智能常用的技术主要是深度学习在图像及语音方面的识别分析,对人、车、物进行快速识别比对,在智能安防领域得到大范围应用。此外,传统安防产业借助AI赋能,完成智能化升级,实现安防应用场景的不断落地。在“新基建”背景下,人工智能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持续撬动整个行业。由于人工智能的融合特性,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AI+产业的模式愈加普及。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依托超级计算,安防结合人工智能将更好地驾驭数据洪流,高速、高效、精准地对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分析,实现真正的认知。
第三,大数据中心打造“智能粮仓”。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大集成、大联网的环境下,安防行业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海量数据是视频智能分析的基础,视频信息含量高、数据量大、分析运算复杂是目前数据采集、分析、传输、存储及应用较具挑战的技术难题,如果没有健全的数据维护中心,一旦管理出现漏洞将造成严重的数据丢失,进而影响用户体验。“新基建”的推出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信通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 IDC机架数量有望增长到326万台。对于以视频数据为基础的安防企业,海量视频数据容纳空间边界得到了大幅扩充,数据处理效率也将倍速提升。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发展,大数据的挖掘应用必将进行得更为彻底,在此过程中,拥有海量视频数据的安防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会。
第四,智慧交通构建新图景。智能交通建设集中体现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在“新基建”铺设下,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将提高交通系统的感知能力,实现车车、车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迎来车、路、网协同的快速发展期。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创新生态的双向驱动下,智慧城市中的各大板块将快速发展,塑造全新都市生活圈。在智慧交通领域,交通出行成为日渐突出的问题。为此,如何优化现有的控制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区域交通的管理能力是安防企业攻坚克难的命题,也是打造智能交通,实现市场和技术差异化竞争的热点。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智慧交通及其衍生下的智慧停车、大数据出行等项目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王宁:近两年很多安防人已然看到一个新变化,安防行业的发展方向正在从单一走向多边,从传统走向智能转变,边界更广泛的智能安防将会更符合行业未来的定位,企业纷纷开始着手布局未来的市场。
“新基建”的内容与安防行业紧密相关,其背后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令人期待,对安防产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大新机遇。安防是“新基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防相关的传感器、雷达、监控摄像机和红外芯片等硬件和人脸人形识别、车牌识别等技术均可受益。此外,安防物联网云平台、云端数据标注和云端训练平台、边云协同平台等也可以进一步发展。
宋波:随着“新基建”的快速推动,给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未来3~5年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感知、智能计算、高速传输、智慧应用是建设的关键,海量数据存储成为刚需,而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难点。公共安全是构建新型智慧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从国家到各个省市均出台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在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公安、智慧司法等多个应用领域将迎来快速井喷式的发展机遇。
姚巍:安防行业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将成为“新基建”的第一批受益者。未来安防行业中的产品或解决方案将从过去硬件为主导向软件主导的方向发展,而“新基建”恰恰加快了这一变化的形成。
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相对较快,过去需求方要达成某些需求,往往需要引进新的设施来覆盖原有的投入,大大增加了成本。而未来基于信息化的平台部署,可以凭借“新基建”搭建的桥梁,让一些现有的数据能够更快地传输到后方去做软件端口的分析,“新基建”将会是安防行业升级或转型的全新机会点。另外,“新基建”将大大增加城市数据的体量和鲜活度,而这些数据都将是建设智慧平安城市非常好的养料。
《中国安防》:伴随“新基建”的推进,您认为安防企业可以从哪些层面发力?
宋波:在新基建的浪潮中,面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我认为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大投入深耕:
一是增加对人工智能的产品投入,提升用户场景的识别能力。在智慧安防的细分领域加大投入,在人工算法对应数据标注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解决安防领域大量建设的视频图像资源“只能看、不能用”的问题,提高应用的智慧感知水平。
二是提高海量数据存储能力,降低数据存储成本,迎接海量数据计算和存储带来的挑战。
三是加强在传统安防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开发能力。通过海量数据高效的分析手段,提升数据认知能力,让应用更加智慧好用,解决各个业务领域用户关注的重点业务问题。
王宁:“新基建”的到来也预示着新的竞争时代到来,任何不想掉队的企业都需要抓住这个机会。正在从事“新基建”相关业务的企业,应该把握好机会,譬如在云计算、数据中心、5G等行业就需要吃透政策稳步快速跟进,将自身的业务优化再放大,争取在原有业务基础之上借着政策东风实现规模性扩张,以求业务再上一层楼。而一些距离“新基建”不远的企业,在不耗费太大资源与精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有选择地进入某个领域,借助这个机会实现转型升级也是不错的选择。
“新基建”的本质是能够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经济的融合,使得经济能够在数字化的辅助之下产生新的质变,全球经济都将受益其中。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而言,任何产业、任何行业都需要“新基建”,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是全球产业发展的主旋律,顺应趋势就要去积极的参与其中。投资、建设、应用都是在顺应趋势,有能力者自会择其而从之。用好“新基建”不是简单地将技术及设施引入到企业,而是将新基础设施能力融入企业,打造企业自身的新基础设施并形成数字化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这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
《中国安防》:与服务传统基建不同,在“新基建”服务上,安防企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周迪:对于“新基建”的部署,我们应冷静理性对待,深入行业应用层面可看到问题和差距。以整个信息产业来看,在系统集成层面国内已经实现国产化,但是核心芯片、基础软件这两个领域还需花时间去实现自主可控。同时,企业应以超前的意识谋划“新基建”相关领域的发展机遇,在把握和衔接相关领域发展趋势、需求和自身业务模式基础上,科学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方案,明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并积极申报应用试点,打造一批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的基于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案例和行业解决方案,拓展新模式、新服务。
宋波: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认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面临海量数据存储压力和挑战。如何降低数据存储成本是关键,保障数据能够“存得起、放得下”。
二是面临从数据感知能力向数据认知能力转变提升的挑战。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用好安防产生的海量数据是关键,为应用持续赋能,帮助用户从“数据海洋”中解脱。
三是面临从传统产品制造商向数据运营商转变的挑战。如何帮助政府、企业运营数据是关键,持续解决用户问题。
姚巍:新基建需要场景驱动和价值驱动,智慧城市便是其最大的应用场景集合。建设智慧平安城市是一项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复杂型技术工程,安防行业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是算法和算力上的优化,更重要的是面对来自工程、交付、运维等诸多层面带来的细节考验。只有真正贴近用户需求,将技术、服务与经验三者结合,用心做好垂直行业的应用落地下沉,才能把握住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的核心,为社会带来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此外,凡是涉及城市建设的新技术手段、新应用建设,来自各方面的资金和资源成本不是小数目。此类建设大多数是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慢慢做起来,所以建设资金是制约建设实施推进的“瓶颈”之一。那么未来的安防市场可能更多的是行业里的玩家来一起完成目标,谋大局者胜,有大局观,懂合作,有明确的市场落地能力,且懂得优势互补的企业将会顺势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国安防》:在这一轮“新基建”建设浪潮中,贵公司有哪些布局或筹备?
周迪:“新基建”的核心是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核心是创新,宇视科技一直视自主创新为企业的生命。宇视是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得主,2019年底公司专利申请总数突破2000件,且发明专利占比83%,发明专利授权量856项,浙江省排名第三。
随着产业形态发生变化,安防行业边界被不断拓宽,“泛安防”的概念深入人心,在5G、AIoT、大数据中心的赋能后会发生聚变效应,跨界竞争、跨界融合的现象将会成为常态。宇视积极研究安防产业的延伸可能性,探索跨领域整合的可行性,并深入研究实施创新,为迎接“新基建”奠定基础。
王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安防行业数据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网力提出了从视频到数据、从AI到DI、从软件到服务,构建以视频为核心的城市数据平台的业务战略规划,并在推动视频产业的数据智能上不断探索。通过视频及数据联网平台将多源多维数据进行有效融合汇聚,借助视频图像解析、目标识别算法、聚类分析算法和实战分析模型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海量汇聚数据的实时统一解析、分析和关系挖掘,深度挖掘视频价值,进而推动视频智能逐渐向数据智能的高阶层次演进。在从AI到DI的探索过程中,东方网力推出了视频图像解析系统、智能安防社区系统、数据业务中台、视侦2.0解决方案等系列创新型产品和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轨道交通、智慧小区、智能楼宇等多个行业。
姚巍:“新基建”中所涵盖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技术是以萨主要从事的核心业务领域。作为推动“新基建”核心技术研发及智慧城市生产力革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头部企业,以萨核心业务聚焦的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始终贯穿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技术和大数据研判分析技术。以萨的人工智能全息态势感知+数据智能=智慧城市。一个是“源”,人工智能的识别结构化和动态实时感知,并建立不同数据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数据的源头,产生数据并作为支撑组件。一个是“水”,数据智能和数据应用是“水”,灌溉政府的各部门和千态万业的场景化应用,实时得到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结果和成果。智慧城市是合二为一之后的结果。在新基建的大潮中,以萨将立足城市“数据智能”应用,破解城市运营管理难题,助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更快更高效。
宋波:近年来易华录紧紧把握智慧城市建设机遇,积极拓展智慧城市业务,深耕大数据运营服务。在这一轮新基建中,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早在2016年,易华录便开始布局数据湖。在安防领域,易华录安全大脑依托城市数据湖新基建背景下强大的数据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面向智慧新警务、智慧监狱、数字边防等领域用户,强化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数据流、业务流、技术流、管理流有机融合,为公共安全工作积极构建大数据支撑,提供精准化、实战化应用服务,构建全域覆盖、全域感知、全域发现、全域再现的公共安全智慧安防体系。
易华录的安防业务依托数据湖而生,在“新基建”高速建设的背景下,整合多年以来城市治安监控系统建设中的多维监控资源并与综治系统联网,引水入湖数据迎来了量级的突增,推动易华录智慧新安防业务走向多元化。数据湖作为全新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为数据生产资料安家,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为安防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实际落地提供了数据基础和应用战场。
一直以来,易华录以降低全社会数据存储的成本和能耗为使命,以成为社会可信的大数据一级开发和存储服务提供商直至演变成数据银行为愿景。未来易华录数据湖将逐步朝超级存储、超级链接、超级计算的方向发展,为5G后端的海量数据存储提供技术和服务,驱动云网融合,为“5G+AI+云”时代提供高性价比的最佳算力,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而赋能及催生社会各行业数据应用场景,加速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