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化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
70年来,中国标准化事业与共和国同步发展,走过一段光辉历程:
起步探索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我国标准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标准主要服务工业生产,由政府主导制定并强制执行。
开放发展期。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是我国标准化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标准化开始放眼世界走向国际,加大了采用国际标准力度,标准化的工作也开始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同时确定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并存的标准体系。
全面提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改革启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机制。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国家标准36877项、备案行业标准62262项、备案地方标准37818项、团体标准9790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标准有114万项。组建全国标准化的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1321个,专家近5万名,承担国际标准组织的秘书处89个,主导制定国际标准583项。
“概括起来,70年来,中国标准化实现了由政府一元供给向政府与市场二元供给、由工业领域向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全面拓展、国际标准由单一采用向采用与制定并重的三大历史性改变。”田世宏说。
全方位发挥作用,1000多项国家标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标准与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共同构成了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70年来,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标准都积极发挥了自身作用。
目前,我国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相关标准近6000项,轻工、纺织行业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了86%和94%,有效提高了消费品供给质量。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为国家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构筑安全屏障。70年来,我国不断提升涉及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水平,牢牢兜住安全底线。截至目前,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共有近4000项,涉及食品、消费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
坚持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发展需求,高标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从农业看,我国发布实施了3400余项国家标准,建设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500多个,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工业看,我国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布实施了1000多项国家标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服务业看,发布实施国家标准5000多项,对规范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也有效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在机械、化工、轻工、电子等41个行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采标体系。
“接下来,我们还将通过积极推进国际标准的转化应用、构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标准体系的提档升级、构建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标准体系来助力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田世宏说。
改革进展顺利,强制性国家标准从3600项压缩至2111项
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新型标准体系。“目前,各项改革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司长于欣丽说。
强制性标准完成整合精简。除部分例外领域(比如食品安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强制性的行业标准和强制性的地方标准全部废止或者转化为推荐性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从原来的3600项压缩至2111项。
推荐性标准进行集中复审。为解决标准滞后和交叉重复矛盾问题,对10万余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计划项目进行了全面的集中复审,确定了需要废止的国家标准及计划2355项、行业标准及计划4886项、地方标准及计划5130项。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2015年启动改革以来,我国首次赋予团体标准法律地位,并出台培育团体标准相关政策,加强团体标准规范管理。目前已有2600多家社会团体发布了9700多项团体标准,比如智慧交通、共享经济、养老服务等领域都诞生了团体标准。
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我国已全面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领跑者制度。目前,已有22万多家企业在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了114万多项标准,涵盖195万种产品。
“同时,根据新修订的标准化法的规定,赋予了所有设区的市地方标准制定权,从而增强了地方标准供给与服务能力。”于欣丽说。
针对大家关注的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崔钢介绍,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580项,涉及海洋资源、化工、钢铁、冶金、建材、消费品等重点领域,并正在组织翻译国家标准50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