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
2018/1/18 09:25   tj.gov.cn      关键字:智能,发展,技术,产业,服务,建设,应用      浏览量:
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天津智港”,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天津智港”,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推动智能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社会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天津的实施,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系统谋划“大智能”战略布局,建设“大智能”产业集聚区,培育“大智能”创新体系,构建全国一流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打造“天津智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和智能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念好“市场大学”,把工作重心放到服务聚集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上,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加快智能科技企业汇聚,增强核心竞争力。

——开源开放。坚持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积极参与智能科技全球研发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军民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科技支撑。坚持创新驱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智能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全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构筑现代化经济新体系。

——统筹协调。坚持协调发展,统筹落实国家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统筹推进项目、人才布局,统筹实施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有序推进智能科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率先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智能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催生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体系,初步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智能科技产业领航区、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智能科技企业发展湿地。

构筑智能科技产业领航区。着力培育智能科技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大力支持智能科技在各产业领域深度应用,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互动演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科技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施100项试点示范工程,智能科技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构建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着力打造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智能科技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国际合作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显著提升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在部分关键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到2020年,高水平建设2至3家国家级或部委级创新平台。

培育智能科技企业发展湿地。着力营造人才荟萃、企业汇聚、创新活跃的智能科技产业生态圈,积极建设智能科技产业双创基地,大力培育一批智能科技“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到2020年,培育引进智能科技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100家,聚集100名领军企业家。

——到2025年,智能科技突破带动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创新集群、企业集群,基本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科技产业高地和智能科技创新中心。

二、加快智能科技新兴产业培育

加快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以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软硬件、智能传感器为重点的智能科技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供应商。

(一)智能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工业机器人,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特种机器人,围绕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等特定应用功能,重点发展水下机器人、农业机器人、金融服务机器人、医疗康复服务机器人等。核心零部件,重点突破机器人本体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着力支持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打造完整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产业链。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二)智能软件。依托麒麟、南大通用、汉柏科技、科大讯飞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发面向智能科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提升发展通用软件。建立安全可控基础软件产品体系,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通用技术创新和应用平台,完善基础通用软件开发和应用生态。面向智能科技的发展需要,重点支持工业智能控制软件、工艺过程分析模拟和优化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建立以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数字化工厂为核心的示范应用。重点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发展,支持建立共性基础平台、重点行业通用平台及面向业务应用的工业应用程序(APP),提高基础工业软件及相关服务供给能力。到2020年,智能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三)智能硬件。加快智能硬件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感知、识别和交互的智能硬件产品。推进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等核心硬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研制智能感知芯片、深度学习终端专用芯片等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积极开发智能监控摄像头、服务器等智能安防产品。围绕系统级芯片(SoC)、图形处理器(GPU)、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芯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控制决策等方面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在核心芯片、关键装备等方面研制出一批重大基础硬件产品,持续推动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到2020年,智能硬件产业规模达到185亿元。

(四)智能传感器。突破智能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支撑新一代物联网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重点发展新型智能工业传感器,突破光电传感器、图像传感器、激光雷达、力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推进面向智能制造、无人系统等新兴领域的视觉、触觉、测距、位置等智能传感器研发及转化应用。积极发展低功耗、微型化的高端智能消费电子传感器,加强面向智能终端的生物特征识别、图像感知等传感器技术攻关,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强传感器材料、制造工艺和终端应用的产业链协同,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加工制造、集成封装、计量检测等配套能力。到2020年,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达到70亿元。

(五)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把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发展趋势,突破虚拟现实、增强建模、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集成环境与工具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开发引擎等产品,面向娱乐、运动、医疗、养老、安全监测等领域新需求,开发头戴式虚拟现实显示设备以及智能手环、手表、眼镜、挂件等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到2020年,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规模达到70亿元。

(六)智能网联车。依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天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等,推进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科技跨界交叉融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电机、电控技术和规模位于国内领先水平。支持智能交通感知系统、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全速自适应巡航(ACC)、自动紧急制动(AEB)、自动泊车等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加快从部分自动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演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到2020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三、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升级

推动智能科技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深化智能科技在生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以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建成10个以上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一)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等系统集成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创新专项行动,突破10种以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成套装备、核心工业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监测与装配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推动建设“无人工厂”,形成智能柔性生产方式。加快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链集成商,以制造业大数据为基础,涵盖先进技术的工艺、生产、销售、运营各节点要素,为重点行业提供集成方案。推动军民智能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创建滨海新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成100项以上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二)智能农业。围绕“四区两平台”建设,加快新型智能农业产业链协同和产业生态培育,构建现代都市型智能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智能农业支撑平台建设工程,组建国际智能农业研究院,创立智能农业服务联盟,开发建设智能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智能农业技术创新,大力引进和培育全球领先的农业人工智能骨干企业,突破智能农业关键装备,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开展智能农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创新、智能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创新。推进智能水产、智能畜牧、智能园艺、智能种业和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工程,建设30个智能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智能化特色农业互联网小镇。

(三)智能商贸物流。完善智能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拓展物流园区增值服务功能,推进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京东智慧物流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智能商贸物流技术装备应用示范,鼓励仓储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建立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推进智能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建立智能物流科技产业示范区。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建设,发展“无人售货商店”。到2020年,打造智能物流配送示范基地(园区),培育10家智能物流示范企业,推动配送效率提高20%。

(四)智能金融。加强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实现对金融机构、产品、行为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提升金融风险智能预警和服务能级。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构建丰富、高效、便捷、安全的智能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金融新业态。根据监管部门政策导向和企业意愿,支持在津设立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利用智能技术开展金融租赁业务。支持本地法人金融机构与科研院所合作,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展金融服务创新。

(五)智能文化创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引导中小微智能文化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3至5家智能文化创意领军企业。推进智能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建设,扶持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广告产业园等国家级园区智能化发展,建设2至3家智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施“文化+”工程,推进文化创意与智能工业设计制造、智慧街区改造、智能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融合,打造2至3个智能文化产品品牌。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建设天津文化信息消费服务平台、文化电子商务平台。

(六)智能交通。建立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提高公共数据共享交换能力,实现交通运行监测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智能化。优化智能采集和传感设备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布局和应用,实施智能公路示范、安全生产态势智能化评估和公众出行服务智能化提升等工程。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交通大脑”,完成公交车辆100%远程监测,深化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运营调度智能化应用,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联动。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共享平台,统筹管理城市公共停车资源。推进智能港口建设,优化港口物流流程和生产组织,建立完善港口全面智能感知体系,提高港口物流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七)智能医疗与健康。构建“三医一体化”大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交换。推动智能医院建设,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全面构建分级诊疗应用平台,大力推进智能门诊便民惠民服务。探索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应用,发展双向转诊等新型医疗模式。推广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分析系统的应用,推动健康管理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转变。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提升养老服务感受度,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到2020年,智能医疗与健康服务和业务应用覆盖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八)智能家居。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提升家居产品智能化服务水平。研发高性能、高感知、灵敏控制的新型智能家居系统,加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智能照明设备、智能医疗设备等智能产品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推进智能家居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家居产品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能力。

四、培育壮大智能科技产业主体

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吸引智能科技领军家和企业落户津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智能科技“天津品牌”。到2020年,打造“国际化”品牌企业5家。

(一)培育一批智能科技创业企业。充分拓展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示范工业园区等载体功能,发挥“自创区、自贸区”联动政策效应,将智能科技作为优先支持和服务领域,加速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培育和发展一批智能科技创业企业,打造开放式智能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并支持智能科技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化众创空间,构建开源开放平台,孵化派生一批人工智能创业企业。

(二)壮大一批智能科技领军企业。积极扶持机器人、无人机、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新兴领域的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智能科技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性、总成式智能科技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智能科技企业对接,重点引进一批智能制造整机装备、核心功能部件、智能软件等细分领域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智能科技企业加强专利布局,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

(三)发展一批智能服务型企业。支持各类机构和平台面向智能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产业创新联盟等搭建智能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做强一批“专精特”配套企业,做优一批新型传感器、高端芯片、伺服电机等关键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群,提高智能科技产业配套能力。

(四)智能化升级一批传统企业。支持和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形成制造与服务、金融智能化融合的业态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扩大智能产品供给。鼓励相关企业面向制造企业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和模型库,助推传统企业转型发展。加强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和体系方法的应用示范,重点推广生产线重构与动态智能调度、多维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五、建设智能科技创新高地

加强智能科技原始创新供给,加速构建先发优势,系统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打造开源开放、共创共享、协同发展的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到2020年,攻破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杀手锏”产品,3至5个关键领域进入国家布局。

(一)布局智能科技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北方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创新平台的理论研究优势,重点突破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等基础理论。承接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前瞻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引领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发展的数学基础理论研究。

(二)突破智能科技关键共性技术。启动实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集中突破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技术等8大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力争在脑机交互、智能感知、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领域进入国家布局。整合科技资源,对接国内外智能科技领域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通过合作、引进、共建等方式,围绕智能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加强智能执行技术联合攻关,研发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发展一批“杀手锏”产品,打造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三)搭建智能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建设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布局智能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服务平台、大数据基础设施平台、开源软硬件平台、智能产品测试平台等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探索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解决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数据孤岛”。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面向行业的人工智能产学研用创新联盟。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推动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人工智能产学研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辐射全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平台聚集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科技双创基地。

六、构建全国一流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

统筹配置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持续办好世界智能大会,不断扩大世界智能大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打造“天津智港”。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打造各方资源汇聚融合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到2020年,引育10个智能科技产业的顶尖人才和团队、1000名人工智能领域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一)推动京津冀智能科技协同创新。

1.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推进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推动落实知识产权风险补偿、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制、创业投资、投贷联动、金融服务创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的改革,实施“科技创新券”“创新创业通票”制度,打造引领全国的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战略高地。促进京津冀创新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加快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共用,联合实施一批智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建设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和转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交易和配套服务,推进国内外先进智能科技成果在津产业化进程。

2.加强产业对接协作。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全面对接机制,推进智能科技承接载体建设,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出台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吸引北京智能科技产业落户。深化与科技部、中科院合作,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统计数据中心。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我市智能科技企业、研发平台和服务机构等主动为雄安新区建设服务。

(二)统筹智能科技产业空间布局。

1.打造“京津智能科技走廊”。沿京津发展主轴,形成京津研发、武清中试、城区服务、滨海新区产业化的智能科技产业链,整合“一廊多园”的空间布局,建设智能科技产业聚集带。

2.建设智能科技发展载体。支持各区发挥特色优势,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业示范园区等,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能科技特色示范园区。智能装备产业,重点打造天津开发区、武清京津科技谷、西青开发区、北辰开发区等特色园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重点打造天津开发区、武清京滨工业园、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陈塘科技商务区等特色园区。大数据产业,重点打造天津开发区、中新生态城、津南高研园等特色园区。智能科技软硬件产业,重点打造滨海高新区、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启迪南开科技城等特色产业园。保税区重点发展智能语音、数字医疗,东丽开发区重点布局智能汽车、智能医疗产业,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可穿戴设备产业。依托东丽华明高新区等载体,打造一批智能科技特色小镇。

(三)加大金融财政政策支持。

1.加强金融创新支持。发挥科技支行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作用,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对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通过投贷联动方式提供资金支持。用好海河产业基金、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等,积极运用股权投资、并购投资、风险投资等,吸引优质智能科技产业项目落户。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产业重大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应用。

2.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统筹利用现有专项资金向智能科技产业予以倾斜,市、区两级财政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增加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加强对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应用示范等支持。用好现有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育支持力度。

3.加大奖励补贴力度。对引进的龙头企业和总部项目,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对首次进入国内、国际500强榜单的智能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传统产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给予资金补助,对认定为示范智能工厂、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引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财政经费支持,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给予资金补贴。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作出贡献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等给予奖励。

(四)加强重大项目组织实施。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好世界智能大会平台,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高端项目,进一步优化投资服务和营商环境,全面推动智能科技产业多元要素汇聚融合。把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招商工作的重点,重点针对国内外领军企业,建立分级分类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引资实效。拓展产业链招商,以龙头引配套,以配套补短板,大力引进优势企业和项目落户,延伸产业链。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竞争上游、上游竞争”要求,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专项,根据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影响度,每年策划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国产智能操作系统、智能软硬件、新一代通用芯片等智能科技项目,打造以智能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智能科技发展十大专项行动计划,以应用需求为驱动,每个领域选取1至2家应用示范试点,逐步在天津及京津冀范围内推广。

(五)统筹用好国内外创新资源。

1.加强国际合作。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对智能科技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合作研究等给予便利化支持,吸引国外智能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依托“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智能科技企业“走出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鼓励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加快融入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

2.加强区域合作。支持我市智能科技企业与国内领先的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合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相关专业标准化工作。面向智能科技产业生态链发展,建设一批大数据、云计算、专业服务平台,加快要素集聚,促进产业链协同,构建良好产业发展生态。

(六)引育智能科技高端人才。

1.加强人才引进。出台进一步加快引育高端人才若干措施,开展智能科技领域人才专项引进行动,建立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数据库,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等人才专项,加强智能科技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

2.加快人才培育。实施“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和“131”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拓展智能领域专业课程,培养一批“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人才。实施“青年托举”培养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智能科技产业青年优秀人才。

3.强化人才服务。优化人才“绿卡”制度,畅通高端人才“绿色通道”,按照人才层次类别,给予相应科研和生活奖励资助,支持引进的高端人才在津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外籍人才子女就读本市国际学校给予连续三年的奖励资助。

(七)健全组织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推动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是我市抢抓智能发展重大机遇,构筑智能发展先发优势,抢占智能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行动计划实施。建立全市智能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大力营造智能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舆论宣传氛围,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智能科技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重点任务监督检查,严格督查考核,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